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威先生课件

华威先生课件


时代大事记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1935年的华北事变前后,仍然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 是这次加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宣布准备自卫发表自卫宣言,准 备抗战,到8•15会战后国民党开始了真正的抗战。 4.1938年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 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 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 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 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失败后 国民党开始了消极抗日的政策,至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正 式确立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1.小说为了讽刺华威先生的庸俗可笑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举2-3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鲜明的对比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对比。他“上帽子”, “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 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 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 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 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 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 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 “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 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 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 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
2、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对比。他坐的包车“‘叮当, 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 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 “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 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 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 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 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 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 “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 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 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 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 “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 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 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 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
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 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 大多数人,没有比描写他们的过 失更见成效了。 ——莫里哀
阅读钱 钟书的《围 城 中心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 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 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 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 笑的行为动作夸张而不失真的绘声绘色描 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 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 文化官僚形象。《华威先生》在中国最早 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 高超的讽刺艺术。
请用一个字形容华威先生的生活状态
1.比较华威先生几次参加会议的异同。
同:每次开会都迟到兼早退;都要中途 打断别人的讲话,且都说的是空话;讲 话内容基本一致,强调确立一个领导中 心。
异: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点点 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旁若无人,态 度傲慢;“他不大肯当主席”,“拿着雪茄烟打手势”,指 定“刘同志当主席”,限定“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 完”,他在主席报告时“猛地站了起来”,“摆摆手”打断 主席报告,然后抢先发言,发言后“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又“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 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 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在抢先发言前,先“拍了三 下手板”,请示了主席,申明了理由,然后才开始发言,态 度比第一个会议要收敛些。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 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伸了伸舌头,好像闯 了祸怕挨骂似的”,抢先发言前先递个纸条请示主席,发言 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 “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三个会议,三种态度, 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善变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
3、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语言对比 加深讽刺效果。在华威先生看来,不光他参加的会议 级别不同并且区别对待,连他周围的人也可以分为三、 六、九等,对他们的语言明显不同:密司黄是太太, 又是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因而有事“可以去问密司 黄”,她可以代为安排工作和具体日程;对叙事角度 的“我”,主人公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 或“阿威”;对可以私谈悄悄话的“小胡子”、“硬 要我参加意见”和多灌了我酒的刘主任、“又打了三 个电报来”的王委员等,是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 而对长头发青年、战时保婴会负责人、出席日本问题 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则是“冷冷地瞅”、“带着 鼻音哼”、“把下巴挂了下来”,甚至大发雷霆。这 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
2.这篇小说情节的设置上与一般小说有什 么区别。
这里没有情节的连缀——发生、发 展、高潮等等;没有关于华威先生的完整 的故事,甚至连他的年龄、籍贯、生平、 学历等都不曾交待。作者以漫画式的笔法 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居然没有邀 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总共五个小小的 人生片断,就像画家东涂一笔,西抹一下, 一个官僚型的文化人的形象仿佛在你面前 转了一圈,便奇迹般地构成了。
2.概括华威先生性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首先,具有“开会迷”、“会议阀”的外部特征。作者赋 予了 华威 先生一个贯穿的动作“忙”,仿佛是一个热心 抗日的积极分子,但他的忙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只 是“包而不办”、伸手攫取一切领导权力。其次,具有强 烈的权力欲和投机性,企图垄断和操纵一切群众性组织的 活动, 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文化官僚的典型。 第三,具有虚伪而做作、色厉内荏的性格本质。 华威先 生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一副现代文明人兼绅士的派头, 实质却是独断专横,在遭到冷落的时候,更是会立刻撕下 其斯文的假面具,抛弃文明人的教养,显得气急败坏、骄 横跋扈。在遇到沉重打击的时候,还会露出其本质虚弱的 一面
转弯抹角 撮嘴 踌躇 胸脯 寒噤jì n
交涉 救济 怠工 颤抖zhàn
梳理文章结构
1.简介“我”与华威先生的关系和他繁忙。 2.通过与黄包车对比 进一步写华威先生的 匆忙。 3.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 会议。 4.华威先生参加 通俗文艺研究会 会议。 5.华威先生参加 文化界抗敌总会 会议。 6.华威先生加入 战时保婴会 的情形。 7.华威先生因未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 而感到 愤怒失落与恐惧 。
二、 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作者对华威先生戴上帽子,挟着公文皮包的 形象描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划洋火”、 “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等 细节也是多次出现;对三个会议,主人公无一例 外地在中途予以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 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 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 段落的运用,一方面就像诗歌的反复咏叹,加深 了读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印象;另一方面,让读者 透过这种机械呆板的形象和语言,觉得主人公就 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一样可悲可笑。
华威先生
张天翼
一、快速浏下面的材料,用笔画勾画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出 生于南京。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 学家,儿童文学作家。他善用轻松明快的笔调, 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 可笑和罪恶。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 讽刺作家。代表作有《大林与小林》《宝葫芦 的秘密》等。《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4月 1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