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
1.叙述角度、叙述者 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内部视角,且以故事中一个仅起 叙述作用的次要人物“我”为叙述者,这就最大限度地取消 了叙述者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权力。 这就使叙述者“欲说还休”,留下了诸多叙述空白,从而使故 事充满了张力,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为文本营造 了一个个“叙述之迷”。读者要解读文本,就必须破译叙述者 所设的“叙述之迷”。正是在这接连不断地“猜迷”过程中, 读者获得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愉悦。
2.叙述时序
1)时序指故事中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文本中这 些事件的线性布局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故事的自然时序中,三件事件顺序为ab-c,而在文本中被表述为b-c- a,则a便 是迟叙事件;若被表述为c- a- b,则c便是 预叙事件。 2)在文本《华威先生》中,为了追求情节的跌 宕起伏,作者有意安排了两个迟叙事件,即两场 冲突, 一是关于战时保婴会的冲突; 二是关于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冲突。
(2)文本《华威先生》中的叙述,不但有上述场 景式的“减速”叙述,也有一泻千里般的“加 速”叙述: 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 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 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 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 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2)“冲突”这个大序列,也包含有两个小序列: 即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两场冲突,这 两场冲突所占的篇幅大致相当,采用的是“匀 速”叙述。
4)微观上,《华威先生》的速度之美体现在叙 述语言的精雕细刻与大笔勾勒巧妙结合。 如下面二例: (1) “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 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 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2)此外,作者还成功运用了“发生过多次的事 只用一次叙述”的频率类型: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 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 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 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 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如果说前一种频率类型主要是定格、放大、 凸现人物的本质特征,那么,这一种频率类型主 要是速写、概括,旨在丰富人物个性,拓展人物 形象,加重文本含蕴。
2.1928-1942创作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 《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 《追》《速写三篇》等;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 《在城市里》等; 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 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 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5.艺术特点: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 与讽刺的目的. ⑶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谐谑的讽刺笔调揭示 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谑而不虐,冷峭审视生活.
3. 总的特点:其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
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A.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 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 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 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 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B.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 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 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 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 相”。
B.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日本《改造》杂志当年将其译载并嘲讽攻击 中国的抗日. 国内围绕要不要和怎样反映抗战中的现实问 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作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回让人把一些真正的抗日救亡者错当为华威 先生.另一些人认为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事实本 身黑暗,暴露黑暗对抗战无害,反而有益. C.随着争论的深入,大批暴露抨击国民党黑暗 的作品应运而生.如矛盾的《第一阶段的故事》 等.
3.叙述频率
1)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 文本中叙述(或提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文学作品有四种频率类型: ①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②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 ③讲述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④发生过多次的事只用一次叙述,最明显的是“每 天”、“每年”等语言标示告诉我们它是这种类型。 3)文本《华威先生》十分成功地运用了②、④两种 频率类型。
3)迟叙事件有内在迟叙事件与外在迟叙事件之分。 如果迟叙事件是外在于整个故事的起点的往事,则为 外在迟叙事件;如果迟叙事件在故事的起点之后,只 是被推迟到“应发生”的时间之后才在文本中第一 次叙述到,则为内在迟叙事件。《华威先生》中的两 个迟叙事件,均属外在迟叙事件。 4)战时保婴会与日本问题座谈会这两场冲突被处理 成外在迟叙事件,不但打破了故事的自然时序,设置 了解读障碍,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文本有 了跌宕摇曳之美,而且也大大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 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对凸现华威先生的本质有着不可 或缺的意义。
2.思想内容 作品发表于1938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一期,刻画 了一个挂着抗日招牌,四处插手,包而不办的官僚型 的文化人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共限共的本质,暴露民 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抗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 领导权的斗争. 3.作品发表引起的争议 A.作品是张天翼针对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出现 不少盲目乐观的文学作品,对国民党反共限共,争夺 抗日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缺乏清醒认识而及时创作 的.(廖沫沙在长沙编《抗战日报》,约他写一篇小说, 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他一口气写完的。)
文本分析: 1、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 文中具体分析了几次?
3次
4次
2、华威先生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是什么? “忙”
3.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开会和宴会
如写他的忙与假: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一会儿在这 里参加抗日会议,如写他的忙与假.一会儿在那 里作抗日报告,私人包车满街叮叮当当跑,俨然 一个“抗战要人”,其实这些对抗战工作没有 一点用处。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 包而不办, 装样子骗人,他忙得宣布“恨不得取消晚上睡 觉的制度”,逢会即抢先发言以示公务忙碌,但 “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这样一对照,就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暴露无 遗。
(1)巧用“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这种频 率类型,不断强调、重复华威先生某些具有实 质意义的恒常性行为动作。反复渲染,不断曝 光华威先生那粗鄙滑稽的丑态。 一是凸现其“开会迷”的特征。 二是反复强调其迟到早退的习惯行为。 三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其发言内容。 四是其他恒常性行为,诸如划火柴、抽雪茄等 细节,也被反复多次。
由此可见:
联系前后这两场冲突,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的心理动因就一清二楚了: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并不是出于“爱国心切”,而是为了抓权,为了 对抗日运动及抗日组织进行有角,把华 威先生如此阴暗隐秘的深层心理动因全部由 叙述者叙说出来,就会失尽作品的幽深意蕴。
华威先生
张天翼
一.作者简介 1.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 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 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 《新诗》。 1923年读《阿Q正传》,感铭很深,停止写滑稽、侦探等类小 说,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1929年在《奔流》发 表短篇《三天半的梦》。 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产量日丰,作品面向现 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C.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 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
二.作品分析:华威先生
一>常规性的把握 1.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在结集出版时作 者把它和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并 称为《速写三篇》 .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 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 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 这里所说的速写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独特的 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它篇幅短,简捷夸 张,尖峭幽默,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 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 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2)一次,“我”去华威先生家作客,恰遇华威先生大发 雷霆(P355): “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 诉我?” “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 华先生又是不在家———” “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 ——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
4.叙述速度
1)“速度”是叙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假如一人一生中的每一年在文本中始终都以同等页数的篇幅 叙述,那么,这一文本的叙述速度是匀速,以此为基点,叙述速度 还有两种情形:加速与减速。 最高的叙述速度是省略,最小的叙述速度是停顿,介于省略与 停顿之间的则是概述与场景。
2)叙述速度与文本内容的详略紧密相关,也与叙述事件的重要 性相关。一般,重要的事件被详写,叙述速度慢;次要的事件被 略写,叙述速度快。 在文本《华威先生》中,匀速、加速、减速三种叙述速度相得 益彰,令人惊叹。
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的站了起来。 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 “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 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 点意见。” 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 嘴唇,“第一点,就是……” 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可只有热 气。这就又刮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