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目标表格

数学目标表格

科学领域目标分析子领域:数学认知目标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年龄段内容小中大上学期1、感知和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地方用到数。

2、感知自己身边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1、体会生活中有些事物有的可以用形状来描述,有的可以用数来描述。

2、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与美感。

2、能发现生活中有些问题可以用测量、加减等数学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育建议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字。

如自己的学号等2、散步、户外活动时,数数幼儿园的楼房有几层,滑梯有几个。

3、组织幼儿玩手指游戏。

4、经常性的重复数字,体会学习数的有趣。

5、观察周围看到的事物,不强调幼儿认识各种形状,而是对周围这些事物的不同形状感兴趣,发现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1、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与幼儿交谈或讲故事时,适当运用一些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

如屋顶像个大三角;太阳像个大圆球。

也可启发幼儿自己用语言描述。

2、家园活动,在成人帮助下,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形状有关的事物,愿意学习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

3、在成人指导引导下,积极寻找生活中用数字做标志的事物。

如:挂历、人民币、钟表、物品包装袋、图书等。

报章圈数(剪数)1、幼儿通过观察班级墙饰、挂饰,发现有规律的花纹很整齐。

倾听具有重复性的旋律和语词的音乐,儿歌和故事,发现这样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有规律很好记。

2、成人应鼓励幼儿将数学经验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比如拍球、跳远等,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名次。

下学期1、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数。

2、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可以分类摆放的。

3、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1、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如:知道今天星期五,明天星期六。

2、体会生活中完成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起床后的系列活动3、发现、尝试解决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1、体会和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2、关注生活中的立体物品,用相关的词汇进行描述。

3、感知生活中事物的顺序性和规律性。

如: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

4、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教育建议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如车牌、手机(电话)。

2、生活环节中数一数吃饭的有几个人,如厕时数数有几个蹲便池。

3、在美工区、娃娃家等引导幼儿将用具、玩具等分类摆放。

4、有意识的观察周围看到的事物,尝试说出是什么形状,像什么一样。

1、结合签到活动进行感知星期的循环周期。

2、结合谈话活动,了解起床以后的系列活动。

(将起床后的活动做成小书进行讲述。

)3、区域、生活活动中随机进行教育。

4、成人引导幼儿感受数用在不同地方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比如钟表上的数表示时间的早晚;超市价签上的数表示价格的高低。

1、结合问卷调查:如:爸爸(妈妈、我)有几颗牙。

2、结合签到表统计,有几天是晴天,一共上了几天学。

3、结合主题活动或生活中感知四季的变化、轮回。

4、开展竞赛活动,或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科学领域目标分析子领域:数学认知目标二: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内容年龄段小中大上学期1、分类。

学习(看标记)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名称等)进行分类。

2、一一对应。

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品的多少,初步尝试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使两组物体变得一样多。

3、数的认识。

(1)感知“1”和“许多”,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感知3以内物体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学习唱数1-10。

4、量的比较。

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学习按物体的大小、长短进行排序。

5、排序。

感知一一交替的规律,并能按规律接着排。

1、分类与统计。

(1)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分类。

(2)学习看标记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用语言表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2、数的认识。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体,并能说出总数。

(2)感知10以内自然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学习目测6以内数群。

(4)序数。

初步理解5以内序数的含义。

学习从一个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用序数词表述物体排列顺序。

3、量的比较。

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粗细,并进行(7以内)排序。

4、学习排序。

发现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列规律并接着往下排。

1、分类。

(1)认识肯定、否定标记,理解其表示意义。

(2)尝试多角度分类,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数的学习。

(1)学习10以内顺着数和倒着数,感知1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理解倒数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倒数,并能从某一数开始倒着数。

(2)学习两个两个数数的方法。

(3)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单双数的方法。

(4)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

(5)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并进行记录。

(6)学习描述5以内加减法应用题,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7)序数。

学习10以内序数,并能从两个维度判断物体的排列位置。

3、排序。

(1)尝试按两组物体逐一增多或逐一减少的规律进行排序。

(2)学习运用自定规律进行排序。

4、自然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并会记录测量结果。

5、初步理解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并练习使用人民币。

教育建议1、区域材料:喂娃娃食物,分的用具。

找相同、找不同游戏。

把不同类的物体找出来。

利用整理玩具让幼儿找出不同的玩具。

2、一一对应,是幼儿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策略之一。

可以一一叠放,也可以一一并置(连线),哪组物体剩下了,就是哪组物体多。

如家园活动:给家人分水果。

在进餐环节中分发碗和勺子。

3、集体活动:1和许多。

利用视觉、听觉、动作等感知1和许多。

4、在益智区中提供1-3的数字卡和操作材料。

如:钓鱼、毛毛虫等5、娃娃家中,教师扮演登记人员,请娃娃家的小主人说出家中的人口、桌子、椅子的数量等。

6、蒙氏教育区:投放粉红塔、长棒、数棒等。

7、感知排序:粘项链。

可以利用雪花片进行排序。

8、娃娃家,开展给娃娃买东西的活动。

(两个大小不同的娃娃,大娃娃大东西,小娃娃小东西。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将纸张、玩具、文具、工具、衣物等各种活动所需的物品,分类摆放,学习归纳物品及类别的名称,如茶具、玩具、食品等。

2、可提供数棒、砂数字板、数字多米诺、数字与筹码(1--10)以及相应的数与量对应的材料。

3、首先要会点数,其次要知道集合有大小,越靠后的数词越大。

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如5比4多1个。

利用扑克牌进行比大小,并能说出X比X大,X比X小。

目测6以内的数群,可以提供有规律的排列到无规律的排列。

在生活中知道,我家住在第几层,排队时排在第几个........4、提供彩色圆柱体、长棒、棕色梯等进行排序。

5、提供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进行排序,或者利用节日挂饰,让幼儿按规律排序。

1、(1)提供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图形,教师提供肯定否定标志,让幼儿根据提示分类。

也可以提供统计表,让幼儿进行统计。

(2)提供具有不同特征的物体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

或者在生活中让孩子将班内的幼儿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组。

2、(1)家长带领孩子发现生活中用到倒数的地方,如倒计时。

收拾玩具时进行倒计时比赛。

投骰子和摸箱,根据丢出或摸出的数顺接数到十或倒接数到一。

(2)小脚丫游戏,学习2个2个按群计数(3)户外游戏:捉单不捉双。

(4)翻扑克游戏、音乐游戏找兄弟、幼儿每人带一个10以内的数卡牌,随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教师问:“谁的哥哥在哪里,谁的弟弟在哪里?”也可采取图卡、点卡进行游戏。

(5)撒圆片游戏:投放双色圆片、双人游戏猜珠子、学习数的组成时要让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数的互补关系、互换关系。

(6)应用题的结构包括条件和问题,在在条件中至少应包含两个已知数。

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看实物、看图片、看动作、听声音、摸物体等编应用题。

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可早于学习数的组成,将其视为学习加减的手段,贯穿学习加减的全过程。

(7)利用排队或益智区投放楼房、火车、小动物等继续练习。

3、投放多种珠子幼儿有规律的串项链。

4、投放量具供幼儿测量室内物品。

5、开展”小小超市”的游戏,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及其换算。

下学期1、学习分类。

(1)排除干扰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5以内物体)2、学习一一对应匹配。

学习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在两组物品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3、数的认识。

(1)感知5以内物体数量,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2)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4、量的比较。

(1)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尝试将5个大小、长短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2)感知物体的高矮,能从3个物体中找出最高的,最矮的。

尝试将3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5、学习排序。

按照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1、分类与统计。

按物体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并统计分类结果。

2、数的认识(1)练习口头数数1—20。

(2)初步体验10以内数的守恒,感知物体数量不会因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3)序数。

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习用序数词“第*”表述物体的位置。

3、量的比较。

(1)学习按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进行正逆排序(数量在10以内)。

(2)感知物体的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4、学习排序。

能按物体的规律排。

1、分类。

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两个维度的分类。

2、数的学习。

(1)认识“<”“>”“=”,学习用符号表示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2)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习根据实物或图片内容自编加、减法应用题,并写出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4)探索多种数数的方法,乐意在生活中使用。

(5)序数。

学习10以内序数,知道自然数可以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

(两个维度)3、排序。

能够找出图形(方向)或数字(排列)的规律,并继续往下排。

4、量的比较。

感知体积的守恒,知道物体改变摆放位置或形式后其大小不会改变。

5、自然测量。

学习用不同长短的量具测量,体验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6、认识人民币,学习用多种策略进行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兑换。

教育建议1、(1)区域材料:喂娃娃食物,分的用具。

(2)益智区提供5以内数量不同的物品图片供幼儿分类。

2、生活中指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的多少。

如:一个碗对应一个勺子。

3、正确点数5以内物体。

(1)点数正确,如数词,手指动作与要点数的物体要同时对应。

(2)点数完说出总数。

(3)按数取物。

丰富各种形式的听指令取物的游戏。

如:取4个积木。

如:数棒、砂数字板、数字多米诺、数字与筹码、纺锤棒与厢(1--5)以及相应的数与量对应的材料。

4、注意发现生活中各种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品,并进行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