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 礼之用 和为贵教案

孔子 礼之用 和为贵教案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 (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5)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①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 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 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 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 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 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会充满魅力,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 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 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整个集体的 总体素质状况。一个人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可以反映 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可 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作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人
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人们往往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
乃至失礼与人,闹出笑话。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
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
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一个人只要讲究礼仪,就
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要符合自己的体型。

学生与人交往、谈吐的基本礼仪是敬称。长辈、友人或
初识的人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
“老师”、“叔叔”等,不直呼其姓名;对他人提出要求时
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
Hale Waihona Puke 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说
“没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说“谢谢!”。

我们还要注重服饰礼仪:要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
三尺巷的故事: 说的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
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 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 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 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 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譯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 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 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 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 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 不可行的。“

評價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冯跃利书法 落款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敬人的 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礼仪是一种内在修养。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不是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
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进行社
交活动。

礼仪是人们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
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 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 当,言恰到好处。”
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 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 现不和。有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当时, 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 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 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曾 子认为,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 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 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 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 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 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 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 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材料
从奥林匹亚村的阿尔齐斯神域到中国北京,奥林匹克精神不 断丰富升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注入,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 内涵。北京奥运开幕盛典上的“和”字,就是中华文明的浓 缩,它超越了“和平”的层面,展现了人们对“和合”、 “和谐”的追求。北京奥运,处处“和”风荡漾,你我微笑 相待。东方文明给予奥林匹克精神以滋养,奥林匹克精神从 此将绽放富于东方哲学意蕴的光华。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 格所言,奥运会来到中国,来到这个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 口的国家,这一事实本身就已意义非凡,“这届奥运会已经 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里程碑”。 开幕式上,巨大的“和”字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与现代奥运 精神的精髓。“和为贵”,一切以人类的名义,争议在这里 搁浅,共识在这里凝聚。通过奥运会,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