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
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
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
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
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
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
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
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
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
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分蘖增多。
其次,由于光照强烈,温度升高,湿度下降,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使甘蔗合成的脱落酸增多,脱落酸对生长素有对抗作用,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此外,在强光条件下,根尖生成较多的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通过木质部向上运动,可解除生长素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以上这些均是强光条件下甘蔗植株分蘖增多的生理原因。
养分:侧芽萌发对氮、磷、钾有一定的要求,以氮、磷的需要量多,钾需要量较少。
充足的氮、磷、钾可促进分蘖的发生。
5、甘蔗的成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工艺成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在植株生长期间,叶片合成的蔗糖通过韧皮部输送到植株各生长部位,供不同器官生长。
当甘蔗植株生长旺盛时,蔗糖主要供给根、茎、叶生长。
当生长减弱时,蔗糖消耗减少,多余的蔗糖被输至茎的薄壁细胞积累起来,植株进入成熟期。
蔗茎中蔗糖分的积累由下而上按顺序进行,基部节间先成熟,中上部节间后成熟;主茎先成熟,第一和第二次分蘖后成熟。
甘蔗的工艺成熟由低温或干旱触发。
在华南地区10月份以后,气温渐低,雨水减少,天气干燥,甘蔗进入成熟期,糖分积累加快。
在广东,甘蔗的成熟一般在10月至翌年2~3月份,因植期和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冬季,旱季诱导甘蔗进入成熟期。
在工艺成熟甘蔗的叶片变黄,新叶生长变慢或逐步停止生长;甘蔗植株体内还原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增加,蔗汁纯度提高,含水量降至70%左右。
低温干燥的气侯条件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有利于甘蔗的蔗糖积累。
影响甘蔗工艺成熟的因素有:
低温和昼夜温差:白昼气温13~18℃以下,夜间温度5~7℃,昼夜温差10℃左右时最有利于糖分积累。
水分条件:成熟期间甘蔗植株的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5%~10%。
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60%~70%时,最有利于甘蔗成熟。
水分过多会延迟甘蔗成熟,降低糖分。
故甘蔗收获前一个月要停止灌水。
施氮量:施氮过多不利于成熟,蔗糖品质降低。
一般来说,收获前3个月应停止施用氮肥。
(2)生理成熟
甘蔗生理成熟时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抽穗开花,蔗茎内积累的蔗糖开始转化为还原糖,品质变劣。
生理成熟会造成蔗茎空心、绵心、茎重下降。
大田生产要避免甘蔗生理成熟。
甘
蔗生理成熟是进行甘蔗杂交育种所必需。
二、我选择的研究区域是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域内的某一区域,下面是相关这一区域的土地和气候方面的资料。
1、气候
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5℃,极端最低气温-5℃,年降水量 1200mm,相对温度约70%.有雨热同期,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
2、土壤
云县土壤面积548.37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9.7%。
土壤共分7个土类、12个亚类、46个土属、149个土种、77个变种。
7个土类分别为黄棕壤,占土壤总面积的1.1%;黄壤,占19%;紫色土,占7%;红壤,占49.6%;赤红壤,占17.2%;草甸土,占0.2%;水稻土,占5.9%。
三、选取评价因素,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经过以上资料的查找,征对该实验,我选择从土地的气候(光能条件、热量条件、降水条件)、地形(地貌类型、海拔、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质量(质地、肥力、酸碱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评价因素
1、气候因素
(1)光能条件
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
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辐射的总和。
日照时数分为可照时数和实照时数,可照时数相当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间隔,而实照时数则要在可照时数中扣除云雾遮挡时间。
(2)热量条件
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积温,才能完成其生育阶段对获得的产量。
积温就是一年中日品均气温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总和。
(3)降水条件
水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土地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物质的转化都需要水的参
与、降水是农业用谁的主要来源。
2、地形因素
(1)地貌类型
地貌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各类地形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别。
(2)海拔
海拔主要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的数制。
(3)地面坡度
坡度对土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同时对于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都有直接影响。
(4)地面坡向
坡向对土地适宜性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制约光照、温度、湿度因素间接地影响土地对作物的适宜性和生长发育。
3、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有效图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特性、适应性和生产力有很大影响。
(二) 适宜性评价体系
适宜级中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4个等级,或者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3个级别,根据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区位条件各个方面,确定影响因子有地形坡度、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光照强度、≥10℃积温、降水量、酸碱度(pH)、交通、灌溉条件、基岩裸露面积等。
四、选定同一地区(气候条件基本一致)不同条件(局部的土壤环境)的三块土地依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一)地块分析
1、地块一的土壤分析:
(1)位于山麓地区,地面平坦;
(2)冲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
(3)光照、水分充足;
(4)土壤的ph适中。
2、地块二的土壤分析:
(1)位于山腰背风坡,水分条件不好
(2)土壤以砂质土壤为主,土壤蓄水能力差,肥力不够充足;(3)光热条件较好;
(4)地面坡度较大,不利于机械生产。
(5)土壤ph适中
3、地块三的土壤条件分析:
(1)位于山腰迎风坡,水分条件充足
(2)光热条件好;
(3)土壤为砖红壤,肥力适中,但土壤透水性较差;
(4)土壤ph适中
(二)评价结果
1、地块一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高度适宜(S1);
2、地块二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当前不适宜类(N1);
3、地块三种植甘蔗的土地适宜级为中等事宜(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