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P0 P1 P2 P3 P4
1 1或2 2或3 不或3 不
1 1 1 2或1 2或3
1 1 1 2 3或不
4—7 8—15 16—25 >25
限制因素分级表(二)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偶有裸岩 基岩裸露b (裸岩占 土地面积 的%) <20 21—50 代号 b0 b1 b2 农业评价 1 1或2 2或3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1 牧业评价 1 1 1
能少的限制因素,找出主要矛盾,选择主要限制因素。
4)土地适宜单元 它是亚类的进一步细分,每一适宜亚类内所有的单元 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因素,单元与单元 之间的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利用类型、作物轮作制、管
理水平)只在细节上有差别。适宜性单元的实质就是一个
基本评价对象、一个制图图班。
2、《纲要》的评价类别
3)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资料,主要考虑资料的限制性、可靠性 和实用性。 4)制定工作计划
将评价内容和土地利用的种类和要求
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或方式,然后围绕土地利用 的方式确定土地利用的要求。土地利用的要求包括: 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条件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环境 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社 会要求,包括对经营管理等的要求。
3)土地质量的评定 (1)选定土地性质 考虑哪些土地性质最真实地反映土地质量,并且可以 取得具体资料。 (2)重要性排序 将所选定的土地属性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 (3)逐项检查资料是否齐备,还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 (4)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或土地质量诊断表。 (5)单项土地质量评价 对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6)土地质量综合评价
3、调查研究区的土地属性和土地质量 1)土地属性与土地质量的区别 土地属性:是土地的可计量和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 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含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土层 厚度等。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综合属性,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 合表现。土地质量不能直接测定,而需要通过某些土地性 质的结合加以确定。如土壤肥力这项土地质量,可由土壤 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效水分等土壤属性综合反映。 2)土地质量的选择 选择依据包括: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 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的可能。
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评定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4、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比较 1)要求的匹配 将适宜等级的指标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具体条件 比较,得出土地的适宜等级。 2)实地验证 通过实地调查,对研究区的每个评价单元的适宜性进 行抽样检验,验证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5、提交评价成果 1)表格和图件成果 表格法:土地评价单元图,土地适宜性评价表; 图示法:土地评价单元图,土地适宜性等级图。 2)土地利用类型描述 3)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环境影响说明。 4)土地利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等。
51—70 >70
壤土
b3 b4
m0 m1 m2 m3
不或3 不
1 2 3 不
2或1 2或3
— — — 3
2 3或不
— — — 2或3
土壤质地m
粘土、砂壤土 重粘土、砂土 砾质、砂质
限制因素分级表(三)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70 69—50 有效土层l (cm) 49—20 19—10 代号 l0 l1 l2 l3 农业评价 1 1 或2 3 或2 不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1 或2 2 或3 牧业评价 — — — —
限制因素分级表(一)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无 土壤侵蚀 e (侵蚀沟 占土地面 积的%) <10 代号 e0 e1 农业评价 1 2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牧业评价 1 1
11—30
31—50 >50
e2
e3 e4
3
不 不
2或1
3 3
2或1
3或不 不
<3
地形坡度 P(度)
第七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授课时数:6课时
一、基本概念
1、土地适宜性
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应注意的是,
适宜用途的选择必须选择建立在土地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不应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恶化。 2、土地适宜性评价 指针对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若适宜对其适宜程 度作出等级评定。针对某一用途的适宜程度可分为适宜与 不适宜,适宜又分为最适宜、一般适宜、临界适宜三类。
表4),进而在土地限制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每
一限制型的农、林、牧业适宜等级,初步得到土地质量 等数据。
4)土地适宜类的评价
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 进行归纳和判定:
(1)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 合分析相结合; (2)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 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
根据活动积温、年降水量和干燥度,全国共划分为 9 个土地潜力区:华南区、四川盆地 - 长江中下游区、云贵
高原区、华北 - 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根据土地对农林 牧生产的适宜性划分的土地类别。根据主宜性与多宜性相
<10
无 土壤盐碱化 s 盐碱化 盐土 有水源保证 水分条件 r 水源保证差 无水源保证
l4
s0 s1 s2 r r r
不
1 2 3 1 2 3
3
1 2 3 — — —
—
1 2 3 — — —
限制因素分级表(四)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无积水、排水条件 好 偶尔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较好 季节性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较差 长期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差 亚热带作物生长正 常 亚热带作物生长受 一定限制 亚热带作物生长受 严重限制 亚热带作物不能生 长 代号 w0 w1 w2 w3 t0 t1 t2 农业评价 1 2 3或不 不 1 2 3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2 3 不 — — — 牧业评价 1 2 3 不 — — —
结合,共划分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
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 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3)土地质量等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 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按农、林、牧各分三个等级,即: 宜农一、二、三等地;宜林一、二、三等地;宜牧一、二、 三等地。三个等级分别用 1、 2、 3表示,不宜农、林、牧 用0表示。
4)土地限制型
是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 划分。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O);水文和排水条 件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 S);土壤有效土层厚 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基岩裸露限制 ( b);地形坡度限制( 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 限制(r);温度限制(t)。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 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 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反映土地适宜性种类,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 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水文与排水 条件w
温度条件t
t3
不
—
—
5)土地资源单位 即土地资源类型,它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对象,由地貌、
土壤、植被与利用类型组成。其中地貌按形态划分为:平
地、台地、丘陵、山地、谷地和沙地六大类;土壤按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拟定的土壤分类系统(后经1988、1994等
多次变动),定至土类、亚类为主;植被以亚型、群系为
(3)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 很差的耕地作农林牧评价;
(4)一般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 地的林地只作林业评价; (5)一般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 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
2、某地马铃薯大棚种薯基地适宜性评价 某地需要开展马铃薯大棚种薯基地建设,需对该地5 种土地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表、每一个 评价因子的权重以及适宜程度的得分已经给出(见表1), 5种土地类型的基本属性也已经列出(见表2)。通过计算 和所给出的评价标准,分析该地哪些土地类型适宜薯基地 建设,其适宜程度如何? 评价标准: 总得分V >4.5 4.5—4.0 4.0—3.5 非常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目前适宜性评价:指土地未经过重大改良的现状下, 对所要求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
潜在适宜性评价:指土地经过重大改良之后,对所要 求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1、规划评价
1)明确评价目标 明确是多目标适宜性评价,还是单目标适宜性评价, 对土地利用类别作大致规定。 2)了解评价区的基本情况 了解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有助于判断评 价成果的是否具有价值并进行调整。
四、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 1、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为例,其采用5级分
类系统,自上而下依次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 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以及土地资源单位。
1)土地潜力区
土地潜力区是一个区划单位,为系统中的“0”级单位。 其划分依据是水热条件,反映了区域之间生产力的对比。 同一潜力区具有大体相同的土地生产能力,包括适宜的农 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制和产量,以及土地 利用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措施。
勉强适宜( S3):土地利用有严重限制,降低生产 力或效益,或增加大量额外投资费用,只能勉强获利。
当前不适宜(N1):土地利用当前有限制,但终究 可以克服。 永久不适宜(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