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适宜性分级系统表示方法:
纲(适宜) S2w-6 级(中等适宜)
亚级(土壤耕性差)
单元(第6单元)
不同的评价目的、研究范围、深度以及 比例精度的要求对以上土地适宜性纲、级、 亚级、单元这四级,土地评价系统的使用不 同。
范围大、比例尺小,一般用较高的前二、 三级,也可据具体情况和生产要求,还在四 级的评价系统上适当增加分类级别或进一步 细分。
不适宜(N)
纲要中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 类法: ①土地适宜性纲——指适宜性的种类; ②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 ③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 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
④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 方面的次要差别。
1. 土地适宜性纲:最高分类等级,根据土地质 量对特定的利用方式的满足情况来划分,表 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可分 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评价成果图件编制
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编写
一、FAO《土地评价纲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 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如下表所 示),该纲要主要是作为各类土地适宜 性评价的提纲式指南。
表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适宜性纲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 度划分,在同一土地限制型内的土地,具有相同的 主要限制因素和需要采取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 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 有质上的差别。 土地限制型可划分出9个限制型:土壤侵蚀、 地形坡度、土壤盐碱化、水文与排水、有效土层厚 度、土壤质地、基岩裸露、水分、温度。它们之间 没有等级差别。
评价对象 分布图及 其数据库 建立
第二 阶段: 适宜 性评 价
评价因子 及其指标 体系建立
评价因子 图及其数 据库建立
评价单元 划分及其 属性数据 库建立
评价单元 属性数据 库标准化
评价因子 权重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类评价
适宜等评价
限制型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实地核对
面积量算、平差、统计 第三 阶段: 成果 整理
土地限制型的划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基 本与FAO土地适宜性亚级相同。
⑤土地资源单位——最低一级分类单位
由地貌、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
组成,实际上就是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 图的制图单位和评价的对象。
对两个评价系统简评 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 制性。 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 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 映。 不同:FAO纲要中——适宜纲S ——单宜 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 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明确评价目的 第一 阶段: 工作 准备 和资 料收 集 组织技术力量、准备评价仪器设备
选择评价对象
调查、收集、分析、整理资料
第六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 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 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 、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属性, 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的 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①高度适宜级(S1)——土地可持续利用而不受到重大的 限制或限制很小,不会显著的降低产量或收益,也不需增 加额外的投资和费用。 ②中度适宜级(S2)——长期用于某种用途时,受中等程 度限制,因而产量和收益减少,投资与费用则增加,但仍 有利可图,但明显低于S1级土地。 ③勉强适宜级(S3)——持续用于某种用途时受到严重限 制,产量与收益明显减少,投资增加,收支勉强达到平衡。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
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 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 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 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 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应土地对各 种 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 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 定级。
二、中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①土地潜力区——零级单位
以农业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为依据,反
Ⅰ等地 宜农土地 宜林土地 宜牧土地 最适宜 最适宜 最适宜
Ⅱ等地 一般适宜 一般适宜 一般适宜
Ⅲ等地 勉强适宜 勉强适宜 勉强适宜
宜农土地 Ⅰ等地:地形平坦、土壤肥力高、机耕和灌排条件好、正常利用不会退化。 Ⅱ等地:需采取改造措施才能利用,需采取一定保护措施。 Ⅲ等地: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造才能利用,需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宜林土地 Ⅰ等地:采用一般技术即可进行林木更新或造林,质量好,林木产量高。 Ⅱ等地:采用一般技术即可进行造林,质量中等,林木产量较高。 Ⅲ等地:采取一定的改良措施后才能造林,质量差,林木产量较低。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中分适宜S、不适宜N
③土地质量等
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 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 各土地适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 质量高低划分,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 Ⅰ等地为对农、林、牧业无限制或少限制,质 量好的土地。 Ⅱ等地为对农、林、牧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 量中许的土地。 Ⅲ等地为对农、林、牧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 质量差的土地。
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同一区内应具有大体 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全国共划分为9个潜力 区。
东北区
1.01% 5.8% 7.38%
西北干旱区 内蒙古半干旱区
13.3%
4.4% 4.8%
黄土高原区 华北辽南区 四川盆地长江中 下游区 华南区 云贵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
29.1% 23.4%
10.9%
②土地适宜类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 用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 效益,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
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适宜性程度。在适宜性纲内按适 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的顺序分类,用阿拉伯数字 表示,适宜性纲内一般分3级,不适宜纲分为2级。
适宜纲(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