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
解题思维
解答此题,考生先要提取出诗歌前六句中的重点意象,如月、楼、江、扉、波、席、山、宿(星宿)等,然后概括出这些意象形成的画面即可。

月不是孤立的,它是整首诗歌的线索,如第一幅画面是由月和楼组成的,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照在楼上;第二幅画面是由月、江和扉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映照江面,岸边的柴扉倒映江中;第三幅画面是由月和波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洒在波浪上反射出点点金光;第四幅画面是由月和席组成的,描写的是柔和的月光照在席子上,光彩更加柔美;第五幅画面是由明月和空山组成的,描写的是月挂空山,万籁俱寂;第六幅画面是由明月和星宿组成的,描写的是明月中天,疏星寥落。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意思对即可。

共4分。

)
(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解题思维
环境的最大特色应该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意象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

重点意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写景用到的形容词有“静”“闲”等。

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最大特色是“幽静”。

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围绕第一问的答案进行描述分析。

答案:幽静。

(2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高考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概括景物特征。

②赏析景物形象。

③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主观题。

预计2016年高考会考查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景物的特点以及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内容。

一般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4入手”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这句词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从景物常见含义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无疑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耐寒的品格,“长亭”和离别紧密相连,“蝉”比喻品行高洁,“猿啼”常常象征着悲伤的感悟,等等。

3.从景物蕴含的情感入手分析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

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景物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理解景物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景物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4.从题干具体要求入手分析
(1)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2)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答题模板
概括特点―→描绘画面―→分析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