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岛为例论城市旅游的特点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
旅游业已被青岛市政府确定为支柱产业.在加入WTO以后,如何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地位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青岛须依托于自身特色资源和市场,通过对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打造出具有滨海休闲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势城市旅游品牌,大力推进青岛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以青岛市城市旅游为例,主要分析了青岛市城市旅游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分析了青岛市城市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城市旅游;特点;作用1 青岛城市旅游概况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青岛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国家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371.88万人。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映出青岛美丽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历史、宗教、民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赋予了青岛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使青岛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也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海滨城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是中国的品牌之都,在中国城市中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曾经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2 青岛城市旅游的特点2.1 海、山、城为特色的综合性青岛利用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了以居住、旅游和投资为竞争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
青岛旅游业独树一帜,以海、山、城景观为特色。
根据青岛市旅游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国内游客偏好接触大海,嬉戏海水,游泳健身、观光和休闲。
开发海洋资源、挖掘海洋市场潜力,塑造青岛海洋城市品牌形象。
海是以海上风光和海上娱乐为主,包括金沙滩、竹岔岛、银沙滩、石雀滩、连三岛、月牙湾和唐岛湾等主要旅游景点。
山是以森林生态环境和山体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崂山、齐长城、鸵鸟园、影视城、白云寺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等主要景点。
城是指青岛以现代国际流行风格的建筑、雕塑打造视觉吸引力的东部新区,以及胶东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等等。
青岛是中国的品牌之都,在中国城市中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青岛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资源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突出的山海景观特色,适宜开展集娱乐、度假、休养、海上体育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水准和特色的综合旅游活动。
2.2 度假类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度假旅游是追求休闲健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必须依托于目的地优良的环境条件、优质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其在动机理念、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1]。
青岛具有适宜疗养度假的区域性海洋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度假旅游资源沿海岸带垂向和纵向分布,呈现出良好的地域和功能的组合性。
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集观光、度假、节庆、会展、体育、博览于一体;薛家岛省级度假旅游区包括生态山林休闲、滨海观光与休闲、影视传媒文化基地、水上运动休闲等多种度假功能。
另外,具有独特康疗作用的即墨温泉度假区,位于崂山风景区内的仰口度假区,拥有水上公园、海上运动基地和游艇俱乐部的唐岛湾,以及体现秦汉文化和渔村风格的琅琊台滨海度假旅游区,所有这些为青岛建设度假旅游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源和发展空间。
因此,度假旅游代表着青岛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
2.3 海岛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海岛因其社会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给旅游者以远离城市喧嚣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2] ,成为现代最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岛市近岸海域分布着由70个海岛组成的岛链,它们多为基岩岛,呈组团分布,距陆地较近,多适宜建设旅游码头。
其中有9个海岛有常住人口,这些海岛渔村风情独特,风景秀美,四周岛礁发育,海参、扇贝和盘鲍等渔业资源丰富,适合开展休闲渔业、岛屿观光等旅游活动。
同时,以海岛为节点,可以构建海上观光和陆岛观光航线,进一步拓展旅游空间。
目前已有小青岛、田横岛、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等海岛被辟为海岛旅游区。
独特的岛屿生态景分布观还适合发一系列海洋生态旅游产品。
但是海岛旅游核心资源“4S”(Sun、Sand、Sea、Seafood)的同一性,造成海岛旅游属于高替代性产品[3] ,因此,在强调其独特性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同类岛屿的竞争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4 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性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是城市品牌的设计者与推广者,在这些不同的主体当中,城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城市政府要充分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通过传播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提炼城市品牌等方式把城市品牌推向世界[4]。
2008年的奥运会为青岛打造城市品牌带来了新的理念,借助奥运,青岛在全球范围内对其城市品牌形象进行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推介,整合了包括城市品牌形象宣传、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方面的宣传资源,成功地塑造了“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的城市品牌形象。
使得过去以青岛啤酒闻名于世的青岛,通过奥运、通过帆船走向世界。
近年来,更是通过举办各类海上体育赛事,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城市品牌效应。
以“海洋节”为契机,定期举行“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论坛”,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人士参加,将这个论坛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论坛,在其巨大影响下,经贸市场和旅游市场火起来,其品牌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日益显现。
城市品牌的推介给青岛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迅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2014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将在青岛举办。
3 城市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类体验,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产业[5]。
近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发展。
而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的过程。
随着更多的国家与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6] 。
城市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能刺激社会经济多方面发展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因为其产业范围的超然性能够担负这一任务。
3.1 经济效应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极强的产业,因此对其它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又有极强的带动性.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旅游项目的上马.都会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迅速、大规模地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促进城市的发展.青岛市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源源不断的旅游者,旅游业累积的经济价值在城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一大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并带动城市餐饮、宾馆、运输等大批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城市税收,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
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景观和形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整个胶东半岛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社会效应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级,不断创造社会效益。
青岛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山海城一体,海为魂魄,山为精神,城为依托”的城市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政府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实行责任追究,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依法拆除违章建筑。
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青岛市狠抓城市绿化、亮化工作,积极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此外,发展旅游业可较大程度的改变我国城乡人口结构,促进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规模升级。
3.3 环境效应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直接成本,而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尤其应当注意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旅游体制调整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依托独特的山海景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围绕“浪漫海之情”、“百年青岛情”、“文化名人情”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结合青岛市城市发展与旅游业现状,全力构建“山水绿色青岛”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青岛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环境得以优化。
城市才真正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如今的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点点帆影和金色的沙滩构成青岛极具特色的地标。
青岛的鲁迅故居、康有为墓地等使人感到浓浓的温情,由人凭吊缅怀。
小巷纵横,风情万种。
中山路、劈柴院、德式教堂、天主教堂等,充满浓浓的名城风韵。
这些具有历史传承的老街古巷总是令游客心醉神迷,徜徉其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惊喜。
2012年上半年青岛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1%,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4]。
2012年,青岛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排名第一,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人居环境、产业基础以及美丽的城市环境让更多的外国人发现了来青岛投资、旅游、学习的新魅力。
近年来,青岛出入境人数一直保持年均28.2%的增长速度,常住外国人已超过10万人。
4 青岛市城市旅游中出现的问题4.1 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目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旅游开发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土地资源不足和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胶州湾的阻隔使得本区旅游被边缘化;与青岛市区的资源存在着趋同性;“大工业区”建设同“大旅游区”建设有一定的环境矛盾;开发区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4.2 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仍然不突出缺少名牌、精品,新建景点缺少特色和竞争力,开发程度较低,产品深层次、高品位开发明显不足。
以青岛为例,截止l 996年底共开放50余处景点,海演旅游集中在滨海观光及疗养度假,旅游活动内容较单调,多为观光型初级产品,空间上集中于市南海滨一线,崂山仅有太清宫、北九水、仰口三处线路相对割裂的旅游活动,且主要功能是观光。
崂山优美的整体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山海相连的景观特色长期没能完全开发,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系列[7]。
4.3 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管理网络体系不健全旅游管理部门同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等部门不协调,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利益冲突,各自为战,结果导致宏观管理不力,旅游资源开发无序,对拳头产品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使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丰富的旅游资源被人为地分割于不同的部门,造成了管理上的不统一和缺乏协调性,利益分配不均,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开发与利用,导致破坏性开发或缺乏资金无力开发,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又各方争夺管理权,让投资者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