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读《经济解释》有感摘写引用】读《经济解释》有感税务07b2023507b16马君敏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著作《经济解释》。
自我感觉还算能够看下去,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样枯燥。
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在《经济解释》这本书中,张五常先生列举了大量实例,尤其是立足亚洲的实例。
现今充满数学符号的经济学著作,已经汗牛充栋。
但以真实例子取胜的经济学著作,则依然寥廖无几。
无疑《国富论》是一本,《经济解释》也将是一本。
在《经济解释》一书,收集了张五常先生1968年至1998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25篇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教授的学术思想。
1982年,张五常先生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
这本集子,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
张五常先生坚信,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所以有人说自二十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经济解释的浪潮中,张五常先生无疑是最优秀的弄潮儿之一。
但是读了他的《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先生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融入了一项新颖、重要、被广泛解释、而所有现行教科书均迟迟没有载入的内容,那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
这些内容当然是《经济解释》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读者将有关的章节与科斯和阿尔钦的结论比照,就不难看出“青”是否胜于“蓝”了。
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
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
但是我对于他的新颖的观点是十分钦佩地。
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越来越需要创新了。
《经济解释》这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科学说需求》,第二卷是《供应的行为》,第三卷是《制度的选择》。
这本书读起来跟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有所不同。
首先,论证的一些原理跟传统的观点有很多不同。
例如,先生认为“功用”这一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认为这仅仅是经济学家思维中的一个“假说”。
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能够感觉到先生思考问题有其独到之处。
其次,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篇著作没有用一个图表或者经济学教材常用的一些数学的函数、图形等等。
让人读起来觉得所论述的道理很明了。
最后,所引用的经济事例很贴近生活。
比如在第五章“需求定律”中的第七节,在论述“消费者盈余”,先生举了日常生活中的“甲乙二人购买苹果”的事例,通过娓娓道来的论述,把“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明了地论述了出来。
这样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掌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可以在认识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是十分管用的。
不是传统的书斋式的理论经济学教科书,而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经济生活指南。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五常先生的经济学大家风范。
由于阅读的时间有限,我主要读的是第一卷——《科学说需求》。
第一卷的关键词“需求定律”,重心在于理解张五常先生的需求定律与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有着微妙的差别。
先生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公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假设出来的。
而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定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公理)推导出来的。
很多人为需求定律争论不休,根本原因都在于他们没有把握这一卷的关键词。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想不到原来“需求定律”还会有这样的解读。
我只是知道它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经典原理——“任何经济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要上升。
”而通过阅读这一卷的内容,我了解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而且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在读任何书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去简单的照抄照搬别人的观点,或许你通过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东西要比原著的作者所想的更远,所想的更合理。
同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也给了我很深的映象,在这一章中,是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概念。
比如“套套逻辑”,什么事”套套逻辑”,初一看,我觉得很陌生,其实,一看先生对其的解释,就不陌生了。
所谓套套逻辑,就是一般化的“离谱”的理论,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所以不能认定它是对还是错。
所以说,我认为“套套逻辑”就是说的抽象的、空洞的理论。
但是,张五常先生又在书中说:“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
”虽然说:套套逻辑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不能说它一点用处没有。
先生在书中给我的观点“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
”这里所说的“一个极端”是“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特殊理论”,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指“套套逻辑”,科学的进步过程,就是将“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还有,在书中,五常先生又重新对经济学的传统概念——“均衡”与“非均衡”进行了解释。
先生在书中解释说,所谓均衡,就是有限制而达到的可以验证的理论。
所谓非均衡,就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
”从中看出,先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从“有无限制,能否验证”出发来论述的。
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主要是先生对前人的理论的解释进行补充修改。
但是由于张五常先生是在西方的环境下求学,研究和生活的,其研究的理论常常会有一些对社会主义的偏见。
例如在书中,先生大谈进行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起点是个人,这点固然没有错,但是他又说,从国家和集体出发去研究经济行为是无法取得成效的。
我就无法认同,例如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是怎样度过的呢?美国又是怎样在短时期内经济得到飞速恢复的呢?还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的经济奇迹又该怎样解释呢?我知道张五常先生的观点有很多是很新奇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还是会支持以中立客观的心态的去看待事物,去搞研究,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上面就是我阅读过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之后的一些浅显的感言。
不管,《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先生的著作仍令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先生的书中知识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因为正是经济理论的解释性才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思考空间,也正是经济理论的争议性才让我们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两点对经济学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当我读了《经济解释》这本书后也确实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篇二:经济学解释读后感】经济学解释读后感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济学的书也可以这样写,以散文的体裁阐述了经济学的道理,感觉很有意思。
首先张先生以七个章节阐述了科学的方法,他说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而且是很有意思的,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就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
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
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
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其实在他阐述的科学的方法中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作者说,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
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
这告诉我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
例如文中所举得一个例子,假若我们说,寒冷的温度,由于某些缘故,会使物体的重量减少。
终于,经过种种假设和实验,我们重复了高山上的情况,有冰寒,有电扇,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温度的理论是被证实了的。
这个理论没有错,但却是一个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
特殊理论也是理论,不过因为过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就谈不上。
这不是理论的内容不足,而是内容太多,以致内容稍为一改,理论就会被推翻了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的特殊性就忽略它。
还有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
例如文中所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感觉就像是在说废话,但是套套逻辑又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一目了然,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
套套逻辑有一点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
其次谈到人性自私的问题,其实是经济学上得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但是在本书中我觉得张先生是认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观点的,因为他至始至终没有说“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我觉得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
之后谈到功用, 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功用是可以用基本量度的, 功用只不过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 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
在局限下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是一个约束,而有了功用的理念,就变为争取最高的功用数字了, 再增加行为的约束,这就是等优曲线一定是内凸(向左下弯曲).在微观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理论,那就是嘉芬理论,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对于本书我还有很多不懂得地方,有很多经济理论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
【篇三:经济解释第四章读后感】经济解释第四章读后感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第四章,主要讲了关于功效(功用)理论的说明,他否定了功用这个概念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功用是不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也不能很好的解释行为。
同时,我们可以用替代和需求定律解释功用理论解释的东西。
张五常还很精彩的在这个章节里辩驳了一些学术上的观点,比如,艾智仁、佛利民、贝加等人认为,虽然功用分析推不出约束能力更强的需求定律,也一致地同意需求定律在经济学上不可或缺,但功用的理念还是要保留的,因为有许多经济物品,如友情、名誉等,是不以金钱或市价量度的,因为这些物品不可能在市场成交,于是需要功用数字来衡量。
但是张五常老师认为同意有非金钱物品这回事,也同意这类物品不能在市场成交。
但依照替换定理,非金钱物品与金钱物品是可以替换的。
既然可以替换,并且解释行为只须从边际上看,所以非金钱物品还可以用金钱物品来量度。
这样,功用量度可以省去。
从第四章里,我有两个感想,第一,理论是用来解释行为的,而非故作高深的理论套理论,理论如果脱离了现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势必不会具有长久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