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

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

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

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

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动”材料,设置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探究和交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周围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赶,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重点:对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分析。

城市的发展,应该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呼应。

难点:通过地理图象和文字资料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使用PPT课件能较好地展现案例、高质量的问题、组织良好的讨论,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同时采用讲解、提问、学生讨论交流、表格归纳能多种手段,得出知识结论。

【课前准备】:1、根据本节教材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由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的基础知识,为本节教学作好知识准备。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设备,收集两个世界知名大城市的景观图片和著名建筑物,了解该城市的历史、建筑风格,并说明其标志性作用。

【教学流程】:一.创设氛围,引出本课的中心内容教师:奥运会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主办城市和协办城市有那些吗?学生:2008北京奥运会选择天津、秦皇岛、上海和沈阳作为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青岛将承办部分水上项目的比赛,马术比赛则全部放在香港进行。

教师:那大家去过这些城市吗?学生:没有。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城市的景观。

教师:这些城市是否有相同的景观或城市形态呢?学生:这些城市的形态与景观都是不同的!二.新课的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围绕重点展开1.城市空间形态(回顾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提问: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分布组合及其有机联系。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集度的综合反映。

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前者属于城市布局的微观研究,后者属于城市的宏观研究。

最后指出,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城市的平面形态。

(设计意图:地理新教材前后内容的衔接并不是很紧密,这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此,在教授新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注重新旧知识的协调,完成知识的迁移,最终实现构建人文地理知识体系。

)2.城市的平面形态(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开发新“三板”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城市的平面形态有很多种,利用ppt图片展示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区(分别是:石家庄南京濮阳重庆上海长江三角洲),让学生观察。

提问:这几个城市的形态模式图是否存在差异?(学生回答)提问:能否进行分类?怎么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就城市平面形态来说,主要有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两种形式,其中:集中形态分类:石家庄主城区——简单集中式;南京——复杂集中式;分散形态分类:濮阳——一城一区式;重庆——分散成组式;上海——城镇组群式;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课件展示表1、表2,再附以练习纸,分组讨论,并通过分析探究完成表格:表1、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表2、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动、形象、易行和效果上的显著性得到教师的认可,但是也存在交大的局限性。

为此,在本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参照“三板”教学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灵活多样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3.城市景观特色看了国内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由于都平面图,看上去比较枯燥,所以接下去我们看点看现实生活中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也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内容——城市景观特色。

同时,也要到国外去走走,看看国外的城市是否与我们国家的一样。

1、指导学生观察图2-23和图2-24,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教材设置的活动实践题。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欧洲古老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的格局与主题建筑风格已形成,少见高层建筑群,建筑物的天际线比较平整,城区的许多街道幽深曲长。

而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街道宽阔通畅;大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早型各异、其实恢弘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构成中心商务区的繁华景象,相识城市的财富、地位和文化品位。

从而理解城市景观的内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城市景观的内涵,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城市的景观会各有不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2、呈现案例:利用课前学生的资料准备情况,以电子文稿形式,由学生讲述两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和巴黎老城区的景观特色。

在案例呈现的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京和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么特色?(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城市的建筑分割、道路格局、功能区空间布局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当我们到了一个城市后,一般会对城市形成多少种影响和看法?(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怎么样的城市才能称的上美丽的城市?3、城市的发展,应该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呼应课件播放杭州的旅游宣传视频提问:城市优美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达成共识: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呼应,从而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特色,近水则宜形成“水城”,靠山则宜形成“山城”,是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没的作用,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设计意图:较好的呈现特定的案例,并注重对案例的细节进行完整的描述,为学生提供一种“情景”化的学习材料,同时设计和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将具体的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亲密关系。

)4.小结及拓展学习: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景观特色,对很多城市的景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对我们身边的城市你了解了多少?下面2个问题作为这次学习的课后拓展:1、分析海宁市市区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2、依据城市发展与自然景物协调呼应的原则,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因为案例是独特的、具体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以掌握地理原理为目的案例学习呀有拓展学习,让学生有机会使用一个蕴涵同乡的原理新案例学习,以保证他们能在新的情景下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并增强学习的效果。

)【知识结构】:一、城市的空间形态的概念二、城市的空间形态——以平面形态为主1.集中形态⑴简单集中式⑵复杂集中式2.分散形态⑴一城一区式⑵分散成组式⑶城镇组群式⑷串珠状城市布局形态三、城市景观特色1.城市景观特色分析2.城市的发展应该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呼应【教学反思】:一.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与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地理案例学习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地理案例的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来达到学习地理原理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特别是“提出高质量的案例问题”和“组织高效的讨论来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值得教师精心设计和运用的。

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地理教育多多利用网络资源。

传统的地理教学相对内容日益丰富的地理知识,表现出相对的狭隘性。

通过网络,师生不断设疑、不断反馈、不断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在建构、思想在碰撞、智慧在升华,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会了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更快速、更高效、更愉快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