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季风的形成

现代季风的形成



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这是一种比较 普遍的传统论点, 其中周廷儒、张林源, 的 意见有一定代表性。前者指出, 上新世末和 第四纪初, 西部高山高原急递上升, 地势逐 级下降, 大陆和大洋对比关系的变化产生了 我国季风环流形势,后者认为,第四纪初期 青藏高原上升到2000m左右, 我国三个大的 地貌阶梯基本形成, 高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 和动力作用开始出现, 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型 式形成;

(二)我国的自然带的变化
我国现代自然带的分布
• 森林区分: • 1 寒温带针叶林区,包括黑龙江省最北部和内蒙古最东北 部 • 2 中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区,包括黑龙江大部、吉 林全部、辽宁北部 •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包括辽宁中南部,河北、山西、 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淮河以北地 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甘肃东部,宁夏南部 •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包括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淮河以 南地区,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 江、福建、广西、贵州全部,广东大部(除雷州半岛), 台湾北部,陕西南部,云南除西北部、南部外地区
• (2)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形成与发展 是青藏高原隆起的另一产物。我国西北 内陆本因距大西洋和北冰洋等水汽源地 距离遥远、东部夏季风影响徽弱而少雨, 青藏高原隆起至少从三个方面强化了我 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程度,在西北内 陆盆地形成世界上,最干旱的荒漠环境:
• 一是阻档西南暖湿气流携带的水汽进入 内陆; • 二是高原与新疆干旱区之间所产生的地 区性环流使高原以北夏季受下沉气流控 制; • 三是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位于冷空 气不能顺利南下而集聚于西北内陆。
长沙 南昌
30 N
°
浙江
台北
湖南 江 福建 贵阳 西 福州 广西自治 区 广东
贵州
南宁
海口 海南 广州
台 湾
20 N
°
中国地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 冈底斯山
o℃等温线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依据:地貌、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两大要素 东部季风区
高寒气候
三大自然区
西 区 北 干 东 旱 半 干 旱 长城 部

青 藏 高 原


项目 东部季风区
植被 多为森林,部分 为草原,黑土地. 土壤
多为外流河, 水文 雨水补给为主, 从西向东流入 特征 海洋 人类影响广泛 而深刻,是我 国最主要的农 耕区.耕作业. 坝子农业. 黄土地.红壤.水 稻土.紫色土.

综上所述, 不论是黄土、泥石流的沉积,还是红土的发 育、生物群的演化和分异等, 均证明现代东亚季风始于第 四纪中期, 并非传统的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而黄土沉 积速率的加快、黄土剖面自下而上化学成分的变化、黄土 颗粒越到第四纪晚期越粗以及沙漠的不断扩大、黄土分布 上的超覆等现象, 则反映季风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 大陆 性日益增强。也就是说, 早更新世末期以来高原隆升对东 亚季风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主要表现为冬季风势力增大, 控 制时间增长, 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季风虽亦得到增强, 但影 响范围相对缩小, 控制时间减少。季风强度最终于全新世 达到现有规模, 干冷的冬季风与暖湿的夏季风约作之比, 是 为大陆性季风。
• 第二, 当高原达到2000m—3000m时, 其动力效应 以爬越和绕流作用为主, 西风带在我国大陆上空不 可能出现南北分支, 不利于冬季风的南下。此时, 高原对流经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最大, 亦即处于最 大降水高度附近。加之高原南侧和西侧山地对暖 湿气流的屏障作用还较小, 故第四纪早期整个青藏 地区云雨量达到峰值, 柴达木盆地第一成盐期中止, 希夏邦马峰等少数高山得以发育以海洋性冰川为 主的山岳冰川。
4、我国季风的特点
• 第四纪冰期季风阶段,冬季风非常强大,而现代 季风阶段:冬夏季风都强大。 • 我国季风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 向更替明显。 •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 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 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
•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 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 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 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 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 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
50 N
哈尔滨 长春
黑龙江
乌鲁木齐
° °
呼和浩特
银川 宁 夏 自 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 青 海 西藏自治区
拉萨
成都
吉林 治区 沈阳 自 蒙古 北京 辽 宁 40 N 内 河

太原 天津 石家庄 济南
°
西宁
兰州
肃 四川 云南
昆明
陕山 西 西
西安
山东
郑州
重庆
江 安 苏 河南 合 肥 南京 湖北 武汉 徽 杭州
• 根据研究, 高原面为3000m时的年平均温度分布型式, 已与 现代年平均温度的分布型式比较接近。这意味着高原地气 系统的热状况, 在高原隆升达到时接近现代, 从而开始高原 季风现象。另据数值试验, 当地形尺度超过3000m时, 高原 动力效应以绕流作用为主, 爬越作用退居其次 , 西风带的 平均环流型接近现代的形势。由此可以认为, 青藏高原达 到3000m以上, 是现代季风环流系统得以建立的临界高度。 • a.季风型冰期一间冰期模式 • b. 温带荒漠、沙漠的出现 • c. 黄土的堆积和红土的发育 • d. 季风型泥石流沉积 • e. 动植物的演化与生物地理区的分异
• 第四纪中期(1.0+-0.2MaBP)至今大陆性季风 • 早更新世末期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使青藏高原又 一次大幅度抬升。至1.0MaBP或中更新世, 高原 面已达海拔3000m, 山地可达4000m-5000m, 许多 高大的山峰进入雪圈范围。与此同时, 西北各盆地 长期沉降和连续堆积过程终止, 大兴安岭、太行山、 秦岭、天山等山脉也渐次接近现代高度。 • 因此, 我国三级地貌阶梯主要定型子早更新世末至 中更新世。
(三)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80 E
°
9O E
° 中国地形
100 E 110 E
120 E
°
130 E 50 N
° ° °
准噶尔盆地 天 山 塔里木盆地 青 藏 高 原
° °
40 N
华 北 黄土高原 平 原
30 N
°
四川盆地
20 N
°
80 ° E
9O E
°
100 E 110 E
120 ° E
° 130 E °
• 由此可见, 造成上述意见纷乱的原因, 主要 在于青藏高原隆升达到多少高度才能导致 现代季风形成, 其次是青藏高原不同地质时 代的抬升幅度各家推论结果不等。近年, 不 少学者对该问题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2、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
• (1)青藏高原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 以10%的高原高度间隔、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 季风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和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参数对风速、大气湿 度等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高原隆升达到现代高度的一半是东亚北部 出现近地面风冬、夏反向的重要条件,并且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 影响远大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收集、整理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 邻近地区大部分台站有器测记录以来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结合 NCAR/NCEP的全球四维同化系统获得的再分析资料,提出青藏高原 可视为东亚季风气候变率的放大器。 • 通过数值试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为东亚季风轨道尺度气候变率的放大 器,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大约自3.2MaBP开始中国黄土记录的东亚季风 气候地轴倾角和岁差周期分量振荡的显著增强。 • 高原抬升对我国环境演变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引起现代季风的形成。 季风出现的年代难以直接测定,但从间接证据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
分界线: 400mm等雨量线.长城 3000 米等 高线
2.划分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分界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青藏高寒区 画图:在空白图上画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思考: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哪些地理界线相吻合?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项目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 蒙古高原以南,青 藏高原东部边缘以 东的地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沿海三大 平原和丘陵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 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和长城一线 以北的广大地区 青藏高寒区
5、我国季风的形成与我国黄土的堆积有 什么关联.
• 一般认为, 黄土是干冷草原气候的产物, 其 沉积过程与冰期冬季风强盛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石黄土下界原在布容正向期与松山 反向期界线附近, 而现在下移到松山晚期、 哈拉米洛事件之下, 表明中国黄土大面积堆 积普遍始于前后。
结论
1.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并非一曦而成, 经历了 早第三纪的无季风、晚第三纪的准季风、第四纪 早期的海洋性季风和第四纪中期以来的大陆性季 风四个阶段。 • 2.根据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晚新生代中国境内 的气候环境演变, 现代东亚季风应是青藏高原隆升 达到以上、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相结合的产物, 大 致定型于1.2+(-)0.2MaBP。 • 3.我国第四纪气候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最大时间 尺度的特征期, 即更新世早期的暖湿及中后期的干 冷。
范围 主要 地形 区
北起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南 抵喜马拉雅山,东 起横断山,西至国界 青藏高原,柴 达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 地
地势 海拔较低,属地 特征 势第二、三阶梯
海拔较高,但差别 海拔很高,属地 显著,属地势的第 势的第一级阶梯 二级阶梯
热带、亚热带、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 带季风气候
3、我国季风可分类为大陆性季风和海洋 性季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