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1、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5—1953年的初步繁荣时期;1954—1960年的低速发展时期;1961—1969年的高度繁荣期;1970—1991年在“滞胀”中缓慢发展时期;1992—2001年的十年经济繁荣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原因是:第一,“新经济”的推动。
第二,政府的有效干预。
第三,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益处。
第四,美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的布局,还使它充分利用了大量外部资源。
(2)美国经济的新变化第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垄断与竞争并存;私人垄断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与反垄断并存。
第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2、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1)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
一是联邦制;二是普选制;三是三权分立制;四是两党制。
(2)美国政治的新变化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1、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美国的全球扩张(1945—1969年)(2)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1969—1981年)(3)里根的“重振国威”(1981—1989年)(4)布什的“超越遏制”(1989—1993年)2、冷战后美国加紧建构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1)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张”战略(1993—2001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美国再次调整其对外政策,制定新的全球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公布了其“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
主要内容:①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②军事上,克林顿政府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③扩大民主。
冷战结束后,美国把扩大西方民主提到战略高度,全力促进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制度转化。
“参与和扩展战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实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
(2)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第一,小布什的全球战略依据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
第二,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
①认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
②根据对威胁的看法,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即无赖国家)。
③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
④高度重视本土安全。
⑤改变核战略思想,从相互确保摧毁转向单边确保摧毁;核武器的开发,从威慑转为实战。
第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第四,小布什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包括:①借助反恐,进行扩张;②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③与西欧盟国关系上,已出现了深刻的裂痕;④对中东,提出“整合改革”;⑤联合国体系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并不放弃寻求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地对敌人进行打击”。
小布什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鲜明特色:①在国际战略目标上,强调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②非常关注实力,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实力;③单边主义色彩非常浓厚;④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第五,伊拉克战争后小布什外交的困境。
①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未能达到其他战争目标;②伊拉克战争并未为美国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的反对。
纵观世界历史,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国的衰落,标志着另一个大国的崛起。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对其形成原因的研究与总结,对前景的初探。
分歧与对立,合作与共识。
当今世界,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它们的关系日益改善,却也日益敏感。
(一)中美关系形成的原因。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当这两大阵营不分高低时,中国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
于是美、苏争相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终于土崩瓦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美国并没有固步自封,它将眼光转移到这个唯一有机会成长的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身上。
新中国建国以来,也与美国在战场上交过手。
冷战时期,美国对越南和朝鲜发动了战争,为了对付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不惜以重兵侵入这两个弱小的国家。
中国也派出军队支援这两个小国,赶走了侵略者。
当时令美国克拉克上将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在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美国开始重视中国,并把它列为潜在对手,也开始与中国进行沟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证实了他们的看法。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现状与过去相关,中美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中美之间建立了更完善的合作规则,使合作更加具体。
就中美关系实践而言,它们在中美关系联合声明中得到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创设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两国元首定期互访,建立元首间直接通讯联络,部级官员定期磋商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等机制。
(1)台湾问题对于两国来说,台湾问题最为长久。
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台湾岛在地理上存在着封锁中国出海口,限制中国海军奔向远洋,在政治上分裂中国主权等“好处”,美国虽然一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为维护台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却也一再向台湾出售武器,将台湾列入五角大楼大军事防区内,也一再威胁若台湾不再继续向美国购买军备,美国在台海地区也就没有维护安全、保护台湾不受外来侵害的义务。
而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就一直担任着保护台湾的“义务”。
就在朝鲜战争时,美帝国主义曾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美国政府正戴着和平的虚假面具在阻挠着中国的统一,伤害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也使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2)人权问题让美国政权抓住把柄,趁势攻击中国的就是中国的人权问题,美国以其优越的人权制度为基石的批评,甚至干扰他国内政。
中国虽在人权制度上不及美国,美国的人权的确让人向往。
但是,美国政府的优越人权只是对美国人而言,不是对全世界人民而言。
就说伊拉克战争中,一向吹捧人权的美国,却多次被媒体曝光美军如何虐待伊军战俘,以残暴的手段拷打战俘。
这残忍的手段难道就是美国政府用以维护人权的手段,这些残暴的手段难道不与美国政府吹捧的人权至上相抵触。
相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及美国,但中国的人权制度却又优于美国。
在前不久发生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地震时,中国救援队立刻达到,及时地进行了救援。
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将全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放在同一位置享有同样的人权。
况且在中国国内,人权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中国,民主概念已获得广泛的认同,特别在知识分子中,他们所居住的大城市,沿海和主要省份,有关的民主选举已经进行了多年。
个人活动的机会扩大了,城镇居民掌握了自己日常生活新的和大的范围。
并且在政治结构的成分和角色出现了变化。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向往美国人权优越的人数只有区区的百分之三,而向往美国经济发达的高达百分之五十八。
这就说明美国所吹捧的人权是不得人心的。
美国批评的中国人权问题是不完全正确的挑衅。
(3)贸易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贸易问题也逐渐突出。
近来,中国的纺织品在欧美地区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这都是两方都未达到共识所造成。
为此,美国政府不断与中国政府进行对话,希望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
这种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众所希望看到的。
据我们的调查得出,中美之间进行沟通,寻求共识,解决所存在的矛盾,是多人都希望的。
(4)中国外交发展中美国的因素中美两国的健康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在欧洲解除《对华武器禁售》条约上,美国政府不仅态度强硬,并且已向欧洲各国发出警告。
美国此举是害怕中国得到先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先进的航母抗术,因为美国在亚洲的主力是以航空母舰为主。
若中国得到这以先进技术,那么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地位将会失去。
而且美国就再也阻挡不住欧盟与中国发展全面伙伴关系。
而且俄罗斯也表示如果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令,俄罗斯也可以向中国出售先进的武器技术。
所以美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竭尽全力地阻止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发展。
从建国以来,从冷战到大三角时期,再到冷战后的时代,中美关系始终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中.(三)中美关系的前景初探中美关系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中美关系的前景如何,大多数的人都希望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成为敌对的竞争对者。
建国初期,中美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但美国总统尼克松仍希望可以来访中国。
他曾说:“如果在我死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
如果我去不了,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去。
”结果,他首先派来的是美国的乒乓球队员,随后自己也在1972年2月21日,成为第一个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
随着中美之间进行沟通,1978年,美国卡特政府同意接受“断交、撤军、毁约”建交三原则。
1979年起,双方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终于迈上正常化轨道。
1979年,邓小平访美。
1981年《八一七公报》频繁的高层互访,以及两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使中美关系史上有一段少有的“蜜月期”。
2002年以来,中美领导人利用各种场合友好交流,双方对各种问题交行交流,互相理解与合作。
双边关系史上的这种谨慎,似乎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种精神性质,影响甚至主导着中美关系建设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
这或许是观察或预测未来中美关系的一种新角度。
中美两国之间有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与贸易争端等众多问题,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与美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点,矛盾也回渐渐减少而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
中美两国有分歧与对立,也有共识与合识。
从两国的发展过程看,分歧与对立在曲折的消除,共识与合作也在艰难的形成。
中美关系再次沿着友好的轨迹缓缓前行。
中美关系再次沿友好的轨迹缓缓前进。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增进了理解与信任。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