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一、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1、美国全球战略变化背景: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68年之前。

美国全球战略确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为扩张目标,以控制西欧和日本为重要基础,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第二阶段:1968年尼克松上台——70年代末。

美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时期. 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盟友自主性增强,陷入越战泥潭。

美国全球战略重大调整,采取守势的缓和战略。

恢复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与内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后来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上台——20世纪80年代末,是“对抗共产主义”新遏制战略时期。

为“扩军抗苏”,“重整国威”,改变同苏联争霸所处的不利局面,把遏制苏联作中心环节,加强了对苏联的进攻态势,同时也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老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并把“和平演变”作为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主要的手段。

第四阶段:克林顿上台执政时期。

美国在不改变其争夺全球霸权的总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以“经济”、“实力”、“民主”为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支柱的“参与和扩张”战略取代过去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强化了经济安全的色彩,企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建起“美国第一”的霸权。

第五个阶段:小布什上台执政时期。

2001年他上台后,就表现出强烈的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色彩。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险性、独断专行和单边主义倾向。

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维护美国全球领导作用。

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绝对军事优势、对世界的绝对主导。

结果是国内经济所出现的巨大“黑洞”、糟糕的国际形象及急剧下降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阶段:奥巴马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战略重点东移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后,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巧实力”的新外交理念下,从维护和巩固一朝独霸的地位出发,以“3D”(国防、外交和发展)为支柱,明确了现阶段美国外交需要优先解决的“一个中心,两场战争,三个重点”。

即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创造就业,振兴经济为中心。

力争尽快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脱身。

以解决巴以冲突、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为外交重点。

2009年11月,奥巴马首次称美国“世世代代是一个太平洋国家”,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称“这个地区的未来与我们利害攸关”。

2011年11月,进一步表示“美国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一员,我们绝不会离开”。

2010年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南海是美国的关键利益所在。

2011年,她提出“太平洋世纪”的概念。

认为“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

”为此,太平洋地区“必须开创一种有章可依的秩序——一种开放、自由、透明而公平的秩序。

”并表示,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充当这样一种秩序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的原因一、亚太地区对全球而言重要性日趋凸显亚太地区既是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力量最大、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地区,也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发展新的战略重心,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这对美国未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二、面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美国要确保自己在亚太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打压中国,削弱中国的影响。

三、某些亚洲国家出于自身狭隘利益的考虑,无视中国的善意和友好,为了对抗中国日益扩大的经济政治影响,也在积极拉拢美国,要求美国重视亚太,使惯于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美国有了可乘之机。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表面上是中越菲主权争端,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引发美国政府激烈争论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 实力增长必然导致军事扩张 摆脱历史宿命,避免发生激烈冲突,塑造更加均衡的地区秩序2011年11月美国主导建成TPP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强势推进TPP 框架,日本加入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APEC 出现分裂迹象 美国主导的安全模式升级 梯队之间加强多边合作 日菲发表南海安全合作联合声明 共同应对地区挑战和中国崛起 日越签署海洋战略安保协议 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美国对华全面包围 TPP 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 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美国正式加入东亚峰会 如果维持平衡,推进东亚合作进程建立稳定多边架构;如果失去平衡,形成集团阵营对抗导致激烈内部倾轧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很可能削弱中国影响力 美国将利用议题改变峰会定位,南海问题将面临多边压力。

目标构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途径借助APEC 、TPP 、东亚峰会 策略巩固亚太安全体系强化成熟伙伴关系完善地区多边机制结果:海上问题矛盾激化中国航空母舰进行海试,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不安。

美国持续介入南海地区安全局势趋于紧张。

声称对南海地区有主权,南海形势更趋复杂。

周边国家提高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成为重要课题和挑战中国核心利益 南海问题: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2、中国周边态势(1)、朝鲜半岛势僵局难破局 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李明博政府对朝采取“战略攻势”,态度强硬(2)、日本远交近攻,加强美日同盟加强西南地区防卫态势 重点部署海上力量 加强情报收集与警戒监视活动(3)、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中国发展航母严重 危及美国亚太利益 敦促国会增加军费开支 要求中国政府说明发 展航母的动机和意图 中国海洋战略 不会危及美国利益 美国军事实力依然 领先,不必恐慌 中国发展航母符合 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中菲黄岩岛对峙4月10日:菲律宾海军欲在南海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4月12日:中国派公务船前往黄岩岛海域,菲律宾军舰撤离;4月14日:中国渔船全部驶离4月16日:美菲举行军演;4月18日:菲律宾向黄岩岛派遣执法船,中国就其行动提出交涉;4月19日:两艘中国海监船和一艘菲律宾警卫搜救船仍在对峙;4月20日:菲律宾驻华大使李永年请辞;4月22日:菲吁东盟表明南海立场,中方将两执法船撤离黄岩岛;4月23日:一菲律宾搜救船和中国一海监船仍在对峙;(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自然灾害频发,恐怖主义挥之不去,导致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美军撤离阿富汗会增加中国反恐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3、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1)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中美关系面临更大风险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2)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双重威胁(内部和外部)导致中国周边局势极度复杂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

第二、塑造稳定周边环境。

第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二、世界经济格局与欧债危机2011年世界经济主要格局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被外界称为“欧猪五国(PIIGS)”中美关系和亚洲集体安全的未来亚洲的安全困境,除了中美关系,更要把小国(或者较小国家)考量在内。

在任何地方,小国家需要多边主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较之大国,小国的选择比较少。

小国的各方面的需要,包括主权国家和安全和发展,都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

因此,无论是东北亚国家还是东南亚国家,他们的选择是,继续和美国发展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和中国发展紧密的经济关系。

对小国来说,战略和经济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和中、美两大国的关系上,亚洲小国家也面临困境。

如果这两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是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因为这表明,这些国家就会被迫选择一方。

选择中国,就要牺牲和美国的战略利益;选择美国,就会牺牲和中国的经济利益。

很显然,这个选择非常困难。

但另一方面,如果中美两国之间形成了前些年所谓的G2结构,或者“中美国”,两国紧密合作,不让小国参与其中,那么小国家的国际空间也会遽然缩小。

如果什么事情都由中美两大国决定,那么小国家在国际事务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来看,小国家都会选择多边安全关系。

对小国家来说,多边关系至少有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

大国不仅仅追求物质利益,也追求声望、信用等非物质利益。

在多边关系之内,中美两大国都要顾及声望问题。

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或者说,多边主义是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的有效手段。

东盟(亚细安)一些小国家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般认为,东盟国家采用的是平衡(balancing)战略,就是说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作一平衡作用。

但实际上,东盟的战略正在努力超越这种简单的平衡战略。

东盟为了自身的利益,曾经努力阻止其他大国的介入,来保证区域内的和平与稳定。

但现在正在转型成为大国互动的平台,东盟尽最大的努力在促成大国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同时,实现本身的参与。

不过,东盟是否能保障大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就是说,作为一个大国互动平台,东盟要转型成为亚洲的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

美国作为唯一霸权的行为逻辑已经比较清楚,即在很不自信地预防着中国的挑战,无论是实在的还是假设的。

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

在上海合作组织方面,尽管俄罗斯趋向于强调安全面,中国更多的是强调商贸,中国的最大考量也是不要去触动美国的安全神经。

在中国东盟关系上也是这样,到目前为止的关系的主体是经贸关系。

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现出任何国家意志和计划,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

中国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

但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

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而中国本身的“低调”也是有限度的。

亚洲缺乏集体安全体系亚洲缺乏集体安全体系。

现存的机制多为经贸关系。

尽管存在着一些次区域的安全机制,但这些机制并没有任何能力来应付亚洲的安全困境,相反,它们有可能随时恶化亚洲的安全局面。

要实现亚洲长久和平,亚洲显然需要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一个包括中国、美国和亚洲国家在内的多边集体安全体系。

积极的信号是,中美两国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亚洲集体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开始追求如何实现集体安全体系的确立。

美国尽管在努力强化其和盟国之间的安全关系,也意识到现存安全机制的局限性,主要是没有把中国容纳其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