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结合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材分析: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难点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咱们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

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

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

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

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

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范仲淹及时代背景: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身贫寒,自幼丧父。

因喜读书,于宋真宗八年考中进士,宋任宗时,西夏犯边,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长达数年,功高至伟。

后还朝任枢密副使,参加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后改革失败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

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2、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

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年)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

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

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3、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还可以全是写景,如《小石潭记》,还可以全是说明,如《核舟记》,还可以兼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各种成分,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有游记兼抒情的,如《满井游记》。

三、课文内容和结构:第一部分(1)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先背景谪守、政绩;后缘由——记叙)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的景观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一层:(2段)总写洞庭远景,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描写二层:(3、4段)详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一阴一悲;一晴一喜)描写、抒情。

第三部分(5)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四、写法赏析:1、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骈散句结合,富有韵律节奏,朗朗上口。

3、构思精巧独特,借事而表心志。

(修岳阳楼是因子;赏洞庭湖景是寄托志士仁人的情感;赞古仁人抒己志。

由记入景,由景抒情,由情表议。

一步步揭示主题:借作记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对比6、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

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两句相对: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政通—人和;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四、课文备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解词:略3、重要译句:(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吾谁与归?(见翻译)4、几个承接连词: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若夫:承接上文,引起另一层意思。

“像那”;至若:至于,又如。

5、朗读时应注意节奏: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分析课文:研读第一段:1、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文中哪个词点出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他的政绩?身份:谪守;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做出如此政绩倍加赞赏。

3、找出2个通假字:“具”通“俱”;“属”通“嘱”研读第二段:1、这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划出描写巴陵胜状的句子)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

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3、“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什么?研读三、四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虚景。

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2、重点词语点拨: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

“者”指代“览物之情”。

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

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

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

”“……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

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

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

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3、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研读尾段: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归结:有。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

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5、“古仁人”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