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伤科推拿技巧手法(范本)一、慢性腰部劳损治疗原则:温经通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施术部位: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施术手法:推、揉、㨰、拿、拨等法。
主要穴位:命门、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及腰、臀部痛点等。
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左右,以中等刺激量为宜。
(一)手法操作(1)推揉㨰挤腰部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双手掌交叉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作上下纵行分推5~7遍。
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关节㨰、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分拨推理痛点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分拨腰部骶棘肌3~5遍,再用拇指由上而下推理数遍。
然后用拇指重点分拨、推理结索之痛点2分钟左右。
(3)捏拿脊柱两侧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用多指纵、横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背伸肌数遍8(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4)晃拨摇摆推理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用双手多指捏拿腰部(掌压紧脊柱)左右晃拨数十次,使腰部有温热感。
继之,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脊柱背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理2~3分钟。
(5)脊柱背伸㨰叩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嘱患者将脊柱尽力背伸。
医者用一手小鱼际㨰叩腰骶部及臀部两侧数分钟,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6)按揉腧穴痛点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双手拇指轻力揉压两侧肾俞1分钟,重揉压腰臀部的痛点及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等穴各半分钟。
(7)㨰叩下肢后侧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左侧,用一手小鱼际由上而下㨰下肢后侧3~5遍。
用双手空拳或侧掌上下往返交替叩击下肢数遍。
(8)屈伸回旋腰部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立其右侧,用双手托扶下肢适宜部位,将两侧髋膝关节屈曲,先屈伸再左右回旋活动腰部数次。
(9)直腿屈髋动腰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立其右侧,用一手托足跟,另一手扶膝部,将下肢保持直立,屈髋(使骶部离开床面),使腰部有一定的弹跳动作,(此法可与屈伸回旋腰部法结合应用)。
而后揉拨阳陵泉,压放气冲穴。
最后,患者取坐位。
医者双手多指捏肩井、拿肩部结束。
辨证加减:如系腰背筋膜损伤,可于患者侧卧位加施“按压痛点顿拉法”数次,并在腰部施推、㨰手法数分钟。
附:按压痛点顿拉法:患者健侧卧位。
医者立其后方,用双手拇指重叠按压腰部痛点,嘱一助手握下肢踝部,先尽力屈曲膝髋关节,而后快速顿拉下肢,重复3~5次。
继之,医者用双手拇指由下而上推理伤部数次,单手小鱼际在伤处施㨰法2分钟。
一、退行性脊柱炎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施术部位:病变段脊柱及其两侧与相关肢体。
主要穴位:中枢、命门、腰阳关、腰俞、夹脊、肝俞、肾俞、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风市、阳陵泉、解溪及其它相关腧穴。
施术手法:推、揉、按、拨、㨰、叩、擦、动。
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手法刺激宜重。
(一)手法操作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其左侧,双手掌或拇指着力由上向下同时或交替推背腰部脊柱及两侧数遍;拇指、大鱼际、手掌或前臂由上向下缓揉、稳拨、重按背腰部的脊柱与两侧各数遍。
(2)㨰叩压脊扳伸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其左侧,一手小鱼际㨰脊柱,双手掌指关节㨰脊柱两侧数遍;空拳或合掌叩击背腰部脊柱与两侧数遍;一手掌按压背腰部脊柱,另手托扳股部或肩部,尽力将脊柱后伸及扭转数次。
同法施于对侧。
(3)按揉相关腧穴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其左侧,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按压相应夹脊穴3遍,揉压肝俞、脾俞、肾俞各30秒,掌侧横擦命门、腰阳关,以热为度,拇指重压环跳、委中、承山,中指揉拨昆仑、太溪穴。
(4)捏拿㨰叩下肢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左侧,双手多指上下往返同时或交替捏拿臀部及下肢后侧数遍,一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㨰下肢后侧数遍,双手空拳或合掌叩击下肢部数遍。
(5)顿压斜扳腰部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立其后方。
双手拇指重叠8(紧贴棘突根部),由上而下向对侧前方顿挫用力按压棘、横突之间数遍,或用一手握住肩部向后扳,另手拇指或肘部紧贴棘突旁由上而下向前方顿挫推压数遍;医者立其前方,施斜扳手法1次(即推肩扳髋)。
同法施于对侧。
(6)动腰按揉腧穴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双手托扶下肢适宜部位,先做屈曲回旋腰部数次,双拇指再按揉下肢的风市、阳陵泉、绝骨、解溪,大鱼际按压气冲穴。
(7)旋扳脊柱推棘法患者坐位,医者立其后方,用一手从其腋下经胸前握拿对侧肩部,另手拇指抵紧椎骨棘突旁,两手协同用力,将脊柱适度前屈旋转,同时拇指由上而下逐个向对侧顶推胸腰椎棘突。
同样手法施术于对侧,以活动脊柱小关节,牵伸椎周筋肉组织。
患者坐于床缘,医者立其后方,用一手固定其肩部,另手掌由上向下推抚背腰部脊柱与两侧数遍;掌擦肾俞穴,温热为度;掌根上下纵擦背腰部脊柱与两侧数遍,温热为度;双手合掌上下往返叩击背腰脊柱数遍,双手空拳或掌侧交替叩击脊柱两侧背肌数遍;双手拇、食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数次。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1.治疗原则(1)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和纵韧带张力,促使突出物回纳。
(2)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粘连,整复后关节错位,解除或减轻对脊神经根的挤压。
(3)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供血,促使受压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2.施术部位腰臀部及伤侧下肢。
3.主要穴位大肠俞、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阳陵泉、绝骨、解溪、扭伤、后溪、人中、风府、风池、腰部痛点等穴。
4.施术手法揉、推、拨、按、㨰、叩、抖、拔伸、牵引、动法等。
5.时间与刺激量应根据具体病情与患者耐受程度,选择适宜的刺激强度及治疗时间。
6.手法操作(1)推揉按拨腰部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左侧,用单或双手掌由下而上推腰骶部督脉及双侧膀胱经3~5遍;双手大鱼际、拇指或叠掌、前臂缓稳用力揉腰骶部数分钟;前臂或拇指按压脊柱两侧,叠掌按压脊柱数遍;一肘尖缓稳用力小幅度重拨大肠俞(伤侧为主)数次,同时一前臂托同侧下肢股部后伸活动数次。
(2)晃伸按抖㨰腰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其左侧,左手掌按压腰部脊柱病变部位,右前臂托双下肢股部缓缓地由小幅度到大幅度左右晃动下肢,将腰部尽力侧屈数次,在中立位牵引双下肢并后伸腰部,同时按压腰部之手掌配合晃伸动作推扒,按压腰部;双手大鱼际在病变部位两侧向上方、向下方定点推抖数次;而后一手小鱼际㨰脊柱病变部位,双手掌指关节缓稳地㨰其两侧2~3分钟。
(3)揉㨰拨理臀部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其伤侧,双手叠掌或前臂适度用力揉臀部2~3分钟;掌指关节㨰臀部2分钟;双手拇指重叠拨臀大肌、臀中肌数次,最后,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数次;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推理、滑按各数遍,并缓稳用力深压其痛点镇定1分钟。
(4)揉按㨰拿下肢法患者俯卧位。
医者立于伤侧,双手拇指重叠缓稳用力揉、拨、按压下肢后侧膀胱经路线各数遍(下肢以疼痛为主者,减去拨法;以麻木为主者,减去按压法);用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腰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太溪各半分钟;小鱼际或掌指关节由上而下㨰下肢后侧数遍;双手多指自上而下捏拿或空拳及合掌叩击下肢部数遍。
(5)揉按腰髋引伸法患者健侧卧位。
医者立其后方,双手拇指重叠或用前臂揉腰部病变部位2~3分钟,再顿挫按压腰部痛点数次;一手拇指抵紧腰部痛点,另手托握下肢适宜部位,将其尽力后伸前屈,当屈髋至一定限度时,改为一手扳住膝部,将髋关节尽力前屈,另手掌抵紧骶髂部定点向下推数秒钟,而后两手托握下肢用力向下拔伸。
此手法重复多次,对后突单侧型有复位作用。
(6)推肩扳髋动腰法患者健侧卧位于床缘,健侧下肢伸直,伤侧髋、膝关节屈曲。
医者立于前方,一手固定肩部,另上肢前臂固定大转子后方或髋部,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扳一次,使后关节复位(滑膜嵌顿者,此手法有一定痛苦)。
亦可施术“定点推扳复位法”。
(7)揉㨰拿叩下肢法患者健侧卧位。
医者立其后方,双手掌由上而下推下肢外侧数次;叠掌或前臂揉大腿外侧;双拇指揉拨小腿外侧胆经路线各数遍;双手多指由上而下同时或交替捏拿大腿外侧髂胫束数遍;小鱼际㨰、空拳叩击下肢外侧数遍。
(8)推揉牵抖下肢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立于伤侧,双手掌由上向下推下肢前侧数次;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揉下肢前侧,拇指按揉居髎、髀关、风市、梁丘、阳陵泉、绝骨、解溪等穴,以得气感为度;双手托握足部牵抖下肢数次。
(9)屈伸回旋牵腰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立其右侧,双手托扶两下肢适宜部位,协同用力,缓慢屈伸回旋腰部数次;一手托握其骶部,另手或前臀按压膝部,在膝髋屈曲位缓缓地左右晃动臀部(以牵拉腰部侧方肌肉,并使椎间隙左左发生改变),将腰部尽量前屈数次,于中立位屈髋90°,用力向下牵拉骶部数次(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有复位作用,大幅度左右晃动及用力向下牵拉可作用于腰4、5椎间盘),缓慢伸直下肢,大鱼际按压气冲穴1分钟;双手握拿足踝部顺势牵提抬高伤肢数次。
(10)按揉相关穴区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取坐位,拇指按揉头部督脉的前顶至后顶穴一段及头部其他相关腧穴;食、中、无名指并拢,指间关节微屈,指端适度用力叩击风池至完骨穴一段数次,使下肢有得气感。
其中,(2)(5)(6)(7)这四步手法慎用于中央型突出症。
复位手法操作(1)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面对椅背端坐位。
医者坐其后方椅凳上,一手拇指抵紧患椎偏歪棘突旁,另手经伤侧腋下,经胸前握住健侧肩部,两手协同用力,将腰部适度前屈旋转,同时向对侧顶推患椎棘突,指下有位移感或伴有“咯噔”响声为佳。
(2)悬腹拔伸按抖法患者俯卧,分别在胸前与髂股部垫高枕,使腹壁悬空约10cm;两助手分别固定其两腋部与下肢两足踝部,作对抗拔伸;医者立其左侧踏板上,双手重叠放于脊柱病变部位,做有节律的顿挫按抖10分钟。
手法操作时嘱其张口呼吸,以免引起胸胁迸伤(岔气),手法治疗后,嘱其卧硬板床休息5~7天。
此法适用于幼弱型椎间盘突出症。
(3)提腿过伸按压法患者俯卧位,两膝屈曲90°。
助手立于两膝之间,用双手握拿双小腿下段,将下肢提起(使髂前上棘离开床面);医者立其左侧踏板上,双手拇指重叠(或一手握拳,食指关节顶点施力)缓稳用力按压患椎棘突旁之痛点1~2分钟;令助手放下下肢(使髂前上棘接触床面),医者缓慢放松压力,如此反复10数次。
如无好转,第二天再施术1次,但一般不超过3次。
此法慎用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
(4)重牵按压推理法患者俯卧位。
用床单固定被医者胸部与两下肢踝部(亦可固定骨盆),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可用助手数人作缓慢地对抗牵引腰部。
医者立其左侧,双手掌重叠放于脊柱病变部位,8或用双手拇指放于脊柱病变部位两侧做顿挫性按压数10秒钟,嘱助手缓慢放松牵引力,同时医者用双拇指由下向上用力推理棘突两侧,此手法一般重复3次。
术后患者卧硬板床休息3~5天。
此手法适用于较重的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手法效果不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