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推拿基本手法

各类推拿基本手法

各类推拿基本手法概论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

♉在我国流传已有数千年历史。

最早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及。

♉秦汉晋时期,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

♉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明代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以及独特体系的形成。

♉清代,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民间也创立了很多了的流派: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

19世纪早期,Per Henrik Ling发明了一套医疗体操和按摩法。

(瑞典按摩法)整骨疗法:通过对关节和软组织施行手法操作来解决健康问题,探索软组织的激发点、敏感点有关的疼痛现象,其可能放射或发散到较远的部位。

♉对于疼痛和功能障碍常采用以下措施:传统西医、整骨疗法、物理或运动疗法、软组织直接手法治疗。

临床按摩疗法的原理♉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

按摩师应该记住:要看到各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

背部肌肉出现平衡失调后可能影响颈部肌肉,出现头痛。

按摩对各大系统的作用:1 神经系统2 对皮肤的作用3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使周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从而降低大循环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担。

(1)调整血液的合理分配,改善肌肉和内脏的血流量,以适应内脏活动和肌肉紧张工作的血药(2)治疗冠心病,可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及心脏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从而起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4 对呼吸和消化系统的作用:(1)经常按摩面部和颈部,不但可以使呼吸道通畅防治上呼吸道感染(2) 通过机械刺激和神经调节作用促进胃肠部蠕动以及消化吸收能力5.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增强肌肉的血液供应,改善肌肉的营养,增强肌肉的弹性和收缩力,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

6.按摩还可以使疲劳肌肉中的乳酸尽快得以排除,有助于消除运动后的酸痛和疲劳7.促进钙质的沉积,增加钙的吸收,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和脱钙。

8.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运动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1、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2、促进再生,加速修复3、分解粘连,防止萎缩♉对某些运动性病症的作用:1、肌肉痉挛2、运动性腹痛3、疲劳(按摩可加速疲劳的消除)按摩注意事项(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式,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

(8)按摩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

当风之处,不要按摩。

讲究卫生、适宜的体位和姿势、按摩的方向按摩的时间、次数和强度:时间要因人而定,对于一个部位通常是以10~15 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25分钟针对劳损性的损伤其按摩时间可酌情增长,运动后全身按摩每次则需要半小时以上次数一般每日不超过两次。

强度适中按摩的禁忌症:♉对各种肿瘤的局部严谨按摩♉局部皮肤病、皮肤破损、淋巴结和淋巴管炎、脓肿等♉血友病、紫癜病以及有出血趋向疾病患者♉骨折、关节脱位固定期♉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急性期(促淋巴按摩法除外)♉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做腹部和腰部按摩♉精神病患者及与医生不能很好配合者中医上的推拿治则:1、标本兼治原则♉标本——标,木梢末也;本,木下曰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阴阳也。

♉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2、局部与整体同治原则3、实泄虚补4、遵从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舒筋活络)5、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四季,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月,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日,调经时,疟疾,子午流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性别,年龄,体质根据施力性质,将其进行归类,分为:推法类、拿法类、按法类、摩法类、一指禅类、振动类、拍打类、运动类、复合类手法。

渗透、柔和、持久对各种手法的5点基本技术要求:♉持久:在足够的时间内,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走样。

♉有力: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

♉渗透: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

要使手法的效应能达到深处的要求。

♉均匀:手法操作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保持相对一致。

♉柔和: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自然、协调。

切忌手法粗暴。

第一节按法类按法:用手指、掌或肘尖,安放于穴位或身体上,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称按法。

操作要领: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以能忍受为限;稳而持续,忌用暴力;逐渐减轻力度。

指按法:以拇指或多指,垂直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常用指腹进行按压。

以指端按压,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关节按压,则称为屈指按法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称押法一般在穴位上按时,拇指不要移动,只是按压的力度有所增减;而在经络线上按压时,则要沿经络路线进行缓慢的螺旋形的移动。

掌按法:腕背伸,将掌根或全掌放在身体上,进行按压。

按压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称为”按而留之“,要既平稳又有节奏。

若需要力量较大,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借助体重增加力度。

肘按:以肘尖着力施术部位进行按压。

点法点法:用指端、肘尖或屈曲指关节的突起部位,快速刺激患者身体表面或穴位,称点法点法由按法衍化而来,其力点比按法小,刺激更强,着力更深透。

操作要领与按法基本相同,只是着力点在体表滞留的时间短,“戳而点之”。

拇指端点法: 以拇指端点压施术部位屈食指点法:基本同屈指按法法,但接触面更小,接触时间更短。

肘尖点法拨法:以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术部位,按压到一定深度后,再行与肌纤维、肌腱或韧带成垂直方向的拨动。

拨发具有用力小,刺激强的特点。

操作要领:拨时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肌肉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用力宜深透,本法刺激强,应用时应注意由轻到重。

掐法: 用指甲端按压在一定的穴位上,又称“爪切法”为开窍解痉强刺激法拳顶法:用手握拳。

用指间关节背面着力按压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

此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后外侧部蝶转法:以双手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上,形似空碗状,手掌不移动,做缓慢的环形旋压。

用于脘腹部抵法: 用双手或两手掌相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力进行按压。

适用于对称性穴位或部位第二节拿法类用手指相对用力挤压治疗部位的手法,为拿法类手法。

其特点是对称性的挤压治疗部位。

主要包括拿法、捻法、抓法、捏法、提法、拧法、拢法、弹筋法(理筋法)。

拿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呈钳形,持续有节律地提捏治疗部位的方法,称拿法。

操作要领:拇指和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手腕宜放松,逐渐用力内收上提,用力由轻到重;然后逐渐放松,动作宜连贯而有节律,指腹用力而不宜指端用力。

方法:两指拿法、三指拿法、五指拿法按摩的最高境界:手从心应,法从手出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住治疗部位,两指相对作快速来回搓揉动作。

方法:·抓法·捏脊法·拧法·挤法·弹筋法第三节推法类推法类手法:以手紧贴在身体表面,做直线移动的手法,其特点是直接在身体表面进行摩擦移动,包括推、擦等手法。

推法定义:以指、掌、拳、肘等部,放在治疗部位,沿一定的方向移动,称为推法。

操作要领:要直线推动,不可偏斜或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可适当涂抹适量的推拿介质(按摩乳),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平推法操作要领:用力较重,着力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拇指平推法·掌平推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拇指平推法:以拇指指腹,放在受术部位上,沿经络或肌肉纤维做单方向直线推动,可在重点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

掌平推法:术者腕关节背伸,手掌平伸,以全掌放在受术部位上,以掌根为重点,沿单方向直线推动;需要增大压力时,可双掌重叠加力做缓慢推进。

拳平推法肘平推法直推法操作要领: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腹进行操作,主要用于小儿推拿。

动作要求轻快连续,一般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直推法分推法:两手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合推法:两手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旋推法:用拇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螺旋移动。

此法多适用于小儿推拿。

擦法:用指、掌或雨际肌附于体表治疗部位,作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称为擦法。

操作要领:用掌或大小鱼际肌直接贴附于体表,稍稍用力下压,作快速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操作时宜加用润滑或介质;要求操作后,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扫撒法·刮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蘸水后,直接在体表作快速推动,刮到皮肤出现紫红色为止。

推法以及擦法要点推法力量较大;擦法力量较小推法速度较慢;擦法速度较快推法是单方向的直线推进;擦法是往返直线摩擦二者一般情况下可用润滑剂,擦法更应使用,以防擦破皮肤。

擦法一般多作为治疗结束时使用的手法。

第四节摩法类手贴附于身体表面,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的手法,为摩法类手法。

其特点时在身体表面进行环旋运动,动作轻柔缓和。

常用的有摩法、揉法和搓法等。

摩法:用手指或掌,贴附于身体表面部位,有节律地做环行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操作要领:手指或掌轻放于体表,环旋摩动而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连贯而有节律。

掌摩法: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以掌心或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律地环转摩动。

比指摩法稍重而缓,约每分钟100次左右掌摩法指摩法:以食、中、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环旋摩动。

适用于胸腹、头面和小儿推拿。

揉法:用指、掌吸定在施术部位做环旋摆动,以带动受术部位皮下组织的手法,称揉法。

可分为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

操作要领:1、着力点宜吸定于受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2、前臂主动摆动,带动指掌做环旋摆动;3、用力轻柔和缓;摆动宜协调而有节律,速度均匀,约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