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导论一、微观信息经济学(名)▪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信息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是一个常数,认为信息总是充分、完备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它常常不充分、不完备,得到它需要成本,且分布是不对称的。
这样,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之上的原有的一些结论就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种新的透视或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及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研究信息。
它与理论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二、宏观信息经济学(名)▪宏观信息经济学至今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信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很复杂,目前研究还不多。
但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这类研究,却日益增加。
▪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
信息经济的研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但宏观信息经济学不研究企业范围的信息经济问题,与应用信息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三、“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概念,首先是一个名叫斯蒂格勒(G.j.Stigler)的美国人提出来的。
(填空题)1959年,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1年,他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著名论文。
他在文章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当中的机制来加以研究。
在宏观上,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人,则是美国人马克卢普(F.Machlup)。
1962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98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
在这次会上,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已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以后,信息经济才兴起、发展起来,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信息经济学成为独立公认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信息经济学的特点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3个方面13个具体问题,即:一是信息的经济研究,包括:1、信息的费用与效用问题;2、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3、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问题;4、最优信息系统的实现问题。
二是信息经济的研究,包括:5、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问题;6、信息市场及其相关问题;7、信息经济的含义、测试与发展规律问题;8、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中的经济问题;9、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三是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包括:10、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11、信息在稀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问题;12、信息技术的经济评价问题;13、信息学与经济学的相互交叉和结合问题。
第一章一、信息资源:(名)狭义的信息资源,仅是指信息内容本身。
当然,也应该包括信息资源的载体。
因为信息内容不可能离开信息载体而独立存在。
广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以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
当然,广义的信息资源并非没有边际地可以无限扩张,凡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即信息周转过程相脱离的信息设备等,均不属于信息资源;凡与信息周转过程有关的非信息设施等,也不属于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特点:第一,有用性。
即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稀缺性。
信息资源并不是无限的。
当然,潜在的信息是无限的。
由于受认识水平、加工能力、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资源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影响信息商品供给的因素:▪⑴社会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需求是信息商品生产的导向和动力。
社会信息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形式和缓急程度,直接影响到信息商品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和速度。
没有社会信息需求的扩展和深化,就没有信息商品生产的发展,也就没有信息市场丰富的供给。
▪社会信息需求包括由环境因素和用户的个人因素决定的客观信息需求、由用户所表达出来的现实信息需求和用户未表达出来的潜在信息需求。
▪⑵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力一般由信息劳动者、信息技术、信息工具、信息网络、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等构成,信息生产力通过对信息商品生产直接而强大的影响间接地制约着信息市场的供给。
▪⑶信息商品的价格▪价格越高,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的利润就越高,他们就愿意生产更多的信息商品。
当然,有些信息商品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即使价格再高,也难改变其供给量。
▪⑷信息商品化程度▪信息商品化程度影响着信息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从而影响信息商品的供给。
▪除此之外,信息商品市场上的供求还受⑴信息产品质量的隐弊性;⑵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外部效应影响。
三、信息商品的消费因素:▪⑴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与信息商品需求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包括以收入为基础的货币支付能力、时间、精力等。
▪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同人口多少和人均消费水平有关,而且还与不断增加的经济和社会复杂性相联系,而社会和经济是朝着扩大规模和增加复杂性的方向▪发展的。
▪社会对信息需求量的大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国民经济越发展,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地就越大。
▪⑶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水平及普及程度,对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有极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商品消费的前提,信息传递技术是信息实现分配和交换的基础,信息存储技术是人类积累信息、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条件,信息处理分析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分析、最终消费信息商品的能力。
第二章一、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主要特点:▪⑴广泛性:这是因为信息系统的效益涉及经济管理与经济运行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从操作层、结构化的中层管理到高层的战略管理;从最具体的事务处理到深层次的管理思想、观念和方法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效益产生于整个经济系统内的各个层次。
▪⑵间接性和相关性:信息系统对经济管理与经济运行的支持,通常要通过如人优化决策、合理生产计划、提高管理效率、加速周转等“中介”来实现。
因此,信息系统的效益往往是间接产生的。
▪正因为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离不开其它因素的支持和配合,而先进信息系统的引进和应用也往往伴随着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因此,信息系统与其它因素的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很难从组织整体的经济效益中准确地区分出信息系统带来的那部分效益。
▪⑶递进性:信息系统通常是逐步建设、成熟和完善的,它在组织中对数据处理、结构化管理、直到战略管理的支持一般是逐步推进的,投入运行后还有一定的维护、纠错和完善的过程,组织内的人员对一个新信息系统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因此,信息系统的效益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形成一个递进的过程。
▪⑷无形性:信息系统的许多收益是难以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如通过运用信息系统,提高了组织灵活性、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⑸不确定性:信息系统是由人-机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一系列活动都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信息系统的效益,不仅取决于其技术性能,也与使用系统的组织中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导致了信息系统效益的不确定性。
▪可见,信息系统的效益表现形式与信息产品的效益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二、影响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发挥的因素:▪⑴计划不周,后续工作不足;▪⑵工作实践中的抵制与低效率;▪⑶项目过大;▪⑷技术驱动投资;▪⑸软件开发的困难;▪⑹时滞。
第三章一、为什么讨价还价集中在菜市场而非大卖场?个体是否采取搜寻行动,一是与个体边际搜寻成本有关,二是与个体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关。
▪之所以讨价还价最激烈的地方是在菜市场,而不是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商场,就是因为:▪⑴在菜市场,买主与卖主之间对商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远低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市场。
青菜萝卜的质量只凭肉眼就能判断。
▪⑵菜市场上的搜寻是多次重复进行,而耐用消费品的搜寻则比较少。
▪⑶买菜几乎是每日都采取的交易活动,搜寻边际成本较低。
购买耐用消费品往往是一次性,搜寻边际成本较高,因而谈判战略地位较弱。
二、造成商品价格离散的原因有哪些?▪商品价格为什么会出现“离散”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的。
市场的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批新的买主和卖主。
▪第二,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是有差别的。
如大商场与小商店。
▪第三,商品异质性。
具备同样功能的消费品的质量是有差别的。
这也造成价格离散。
▪价格离散不仅与市场产品的质量或数量有关,而且与市场运行中的许多行为有密切联系,价格离散程度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人们获得价格离散程度的知识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这样价格离散造就了一批专门从事搜集和经营信息或信号的企业和个人。
如信息咨询公司等。
(*)第四章一、信息产业主要有哪些特征和规律:(论)信息产业特征与发展规律(一)信息产业中的收益递增机制;(1)是知识依赖型经济;(2)是企业本身的高固定成本和学习效应;(3)是用户的合作效应、深度适应、信息蔓延和注意力经济等造成。
(二)自然垄断;⑴先生产且先占领市场的产品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公认技术标准,形成技术垄断。
⑵由巨额固定成本而形成的很高的进入壁垒,使一般的公司又很难进入。
(三)规模经济;(1)是宏观管理,即是否允许和鼓励较大的企业规模;(2)是企业如何利用规模经济的特点,创造竞争优势,并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方式,不断发展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愈来愈大,自然就会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和发展。
因此,各国政府大都要管制信息产业部门。
(四)范围经济;⑴合成效应:多品种生产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比分别生产更节约成本。
⑵内部市场:多产品企业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利用企业内部市场合理配置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替代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功能,获得收益。
在外部市场不完善时,作用尤其明显。
⑶减少经营风险:企业的无关联、多角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延误就越多。
因为无关联、多角化经营使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经理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对新行业不甚了解,可能没有时间熟悉新行业,不能恰当评价经营单位的业绩,也难作出明智的决策。
⑷扩大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是有极限的。
当市场饱和、市场分割基本完成时,再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就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