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毕业论文题目:对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现状的思考*名:**学号: **************指导教师:**班级:药学0901班所在院系:中医药系对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现状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的管理模式中的定价主体已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改变,定价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目前药品市场和药品价格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如何加强药品价格管理,控制药品价格,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方法,来控制药品价格,降低药品费用,促使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以减轻病人负担,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地发展。
关键字:药品价格;价格管理;管理现状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出台了关于药品的定价方式和药品价格管理的规定。
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
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1]。
由此看出药品价格“虚高”不仅导致我国药品费用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和持续增长的局面,同时增加了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而就出现“看病难看病贵”、“吃的起肉抓不起药”等现象。
1 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1.1 药品的定价方法不合理:我国对药品的价格管理形式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的定价原则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价格。
但当前不同的是所有制药企业药品生产成本构成有所不同,跨国大制药公司参与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或其单独投资的独资企业,所用成本就较大。
而且,在药品定价中未考虑高新技术的附加值,新药开发周期长、风险大、耗资多[2]。
这样的定价方法,使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资金而继续投资开发其它新药和获得利润,这使得药品价格偏高。
1.2 药品流通层层加价:药品在流通过程中从药厂到最终消费者,层层加价,使得药品价格持续上涨,而且一些医药企业为了生存或牟取更大的回扣,使得一些药品在出厂时药品价格不统一[3],如山东“利血平”原料药事件。
其次,药品的“高进高出,低进低出”的加价办法,使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办法不仅不能改变医院原有已存在的“多卖药,卖贵药”的利益取向,甚至还会更加刺激医院“多开药,开贵药”[4]。
这种加价办法,使医院之间、市场零售药店之间以及医院和药店之间,由于进药的时间不同、渠道不同和政策规定上的不同,购进的同一药品出现不同的进价,最终导致药品零售价格产生混乱,出现了医院药价远远高于市场零售药店,乡镇卫生院药价高于城市医院的现象,增加了病人的药费负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1.3 药品的监督管理难度大:1.3.1 生产厂家过多而无序竞争:我国目前有药品生产企业4000多家,办一个药厂少则投资几千万多则上亿,为了求生存与发展,尽快收回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
生产的药品上千种,而且同一规格的药品也有上百家药厂生产。
但国情国力等特点决定了其消费量是有限度的,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只有靠高价格来搞不正当竞争[5]。
1.3.2 我国在制定药品价格时允许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但这种差异由于地区部门利益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被异化了[6]。
有些地方在具体实施比照定价时“就高不就低”,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一种高定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1.3.3 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按现行药品定价原则,国家批准新药的价格可以“稍高”,以鼓励研发新药。
但目前市场真正属于创新研制的新药很少,因为多年来一直走仿制的道路,所以市场上所谓的“新药”多为原有品种“变换剂型”、“改变规格”、“改变包装”[7],并且所谓的“新药”价格往往是同品种老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由此反应出新药的审批制度尚不够完善,把关不严,制药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把原来的一些常用药改头换面申报新药,从而使药品生产、流通领域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导致药品价格持续上涨,加重了消费者和社会的负担。
1.4 药品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由于政府药品价格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的限制,在实施监管的工作中难以做到去每家药厂核实成本,既使去了,也是听药厂汇报。
这种层层上报、缺少调查研究的定价方法,造成药品价格越来越偏离真实征税成本。
而且政府价格管理部门难以掌握企业产品的种种变化,政府定价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8]。
1.5 医患间信息不对称使医院提高药价: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方。
患者缺乏专业知识,而医生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绝对优势成为患者用药的决定者,医生与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9]。
在缺乏监督机制和利益的驱使下,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便大面积产生。
医院提高药价,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提供药品,造成药费上升。
2 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建议及方法:2.1 进一步明确药品定价范围:现在我国药品定价的范围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甲类药品及其他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质的药品和一二类新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公布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供应的麻醉药品(包括按麻醉药品管理的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和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由国家统一收购的避孕药具;计划免疫药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公布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由省级价格管理部门制定。
而《医保目录》中的乙类药品由省级政府定价。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药品的虚高价格,下步我们应该扩大政府定价的药品目录,所有处方药应全部纳入政府定价的范围[10]。
药品定价范围和定价权限的明确,有利于国家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有利于改进药品定价方式,促进科学合理定价,有利于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
2.2 实行全国统一的涵盖全部药品的价格上限规则,并且设立专门的药品价格规制机构[11]。
依据药品在生产和流通中产生的费用为依据制定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对疗效确切的廉价经典药和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创新药,应适当提高限价,以鼓励企业生产廉价经典药并进行新药研发。
价格上限定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最大限度的使企业在关注利润的同时,进一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
与此同时,为了规范新药审批程序,严格新药审批管理,可考虑在各省市建立中央药价规制机构的派出机构,承担与当地医药企业的联络工作,但为了防止在药品定价过程中产生腐败现象,派出机构没有定价权[12]。
与此同时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对药价规制机构的审计监督,对定价药品进行抽样测算,提出整改意见。
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置,统一全国药价即可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所有药品包括新药都纳入药价规定的范围内,又可使药价规定更透明、更合理、更科学。
2.3 配合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着力规范药品流通环节价格行为,促进药品流通企业的整合和优化,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整合医药流通企业可扩大市场覆盖,减少流通环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药价。
并且保持全国统一的、完整的药品市场体系,允许所有的医药公司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展开竞争。
在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应引入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高效率利用人力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实现成本低、效率高、投资少的目的。
应取消医药个人代理模式,消除医药个人代理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净化医药流通市场[13]。
2.4 改革“以药养医”的体制:一方面应加大医改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对医疗服务合理定价,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扭转“以药养医”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完善法制,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医生用药技术规范,促进合理用药,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消除“大处方”、“有债处方”,“收红包”等不良现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14]。
2.5 改革招标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逐步完善招标体制,扩大招标品种范围,实行全国网上直接招标;并尝试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参与招标,以减少中间商为牟取暴利对药品加价,这样既杜绝药品的商业贿赂,又使消费者用上价廉物美的药品[15]。
药品的定价方法不合理、监管难度大、医药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和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等现象,使得药品价格偏高。
通过加大医改力度进一步明确药品的定价范围、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实行全国统一定价、改革招标制度、改革“以药养医”的方法,来调控药品价格,相信药品价格会大幅度降下来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会相应降低医药费开支,为患者营造出一个药价不再贵、看病不再难的和谐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1]刘业奇.药价“虚高”虚在哪儿?[J].医院管理论坛,2006,23(2):20.[2] 赵晓莉,梁艳.中药品价格规制模型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1:19-21.[3] 李伯良.药品价格机制探讨[J].今日药学,2009,10:54-56.[4] 袁杰.论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J].卫生经济研究,2001,8:5-7.[5] 周明华,赵福兰.药品价格虚高原因剖析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6,20:3205-3206.[6]王云芳,浅谈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及对策[J].医药动物防治,2005,7:530-532[7] 冯红玉.浅析影响医院药品价格的因素[J].中国医志,2006,9:1151-1152.[8] 刘玮.针对当前药品市场和药品价格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8,06:491-493.[9] 王志强,卢祖洵,胡大琴,等. 我国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失灵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2008,22:1681-1683.[10] 王品,季德安.药品价格问题与管理模式探讨[J].药学服务于研究,2006,22:479-481.[11] 郭莹.完善我国药品价格政策的措施[J].中国药业,2009,22:2-3.[12] 许进标,张新平.部分发达国家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比较及启示[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22(3):114一119.[13] 朱燕刚,任益炯,马玉琴,等.我国药品价格虚高利益主体的利益分布及成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11:15-16.[14] 于成龙,王玉芹,张洁欣,等.药品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04:55-57.[15] 汪英,刘耳.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制止药品变相上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