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药品价格问题前言:看病难,看病贵。
现在,这个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医院,存在用药养医的现象。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天价药费”的帖子。
这种事情频频出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难道真是药品成本高,亦或是过高的提高了利润。
摘要: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药价虚高并非单纯成本高、一药多名等等造成,而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作祟,要改革这个体制需要药品监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药品价格管理等部门多方联手,共同治理。
关键词:药品价格高原因治理药品价格,是热议的话题之一。
东北某制药企业“天价芦笋片”进入医保目录突击提价事件引起社会热议。
国家发改委在开展药品成本价格调查的基础上,将国家基本药物最高限价与当前市场价格作了对比,基本药物实际零售价较最高限价平均降幅为30%,基本药物价格将面临新一轮调整,主要是再降价,制药企业对此高度关注。
一、药价高在哪里1、药品价格形成有三个环节:生产、流通、使用,即药厂、医药商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医院占80%以上)。
在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出厂价加15%为批发价,批发价加15%(后调整为15%至19%)为零售价,医院执行零售价出厂价由政府核定,医院给病人的药品价格为出厂价的137%。
而现在医院的药价往往是出厂价的数倍。
流通和使用两个环节的加价远远高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加价比例。
多年的“以药补医”对药价虚高、药价扭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价高反而好卖,助长药价虚高,也助长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
2003年药价中医院收入部分曾高达42%。
后来国家规定医院顺加作价,顺加15%。
医院的补偿不到位,有的还有“暗箱操作”。
增设医院药事管理费也很难完全解决。
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单位零差率提供给患者,15%差价由当地财政拨给。
北京市做得很好,确实降低消费药负担。
但一些财政较困难的地区就难保证,甚至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能否一直坚持下去。
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加价,这是药价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水平是国家价格管理部门一直重视的。
2001年以来的国家多次药品降低,国家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或指导价,降低各个环节的虚高药价,但实际降价往往更多降在工业环节。
医院对降低多的药品可以少用不用,医药商业对利润空间小的品种可以不经营,而医药工业为了维持生产,某些品种即使无利为了分摊费用也不轻易停产,由于地位不同,历次降价降得最多的在药厂。
现在化学制药工业总的销售利润率不足10%(1980年为27.3%),扣除中外合资企业药为7%,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不是药价“虚高”的主要所在。
但制药企业有责任采用先进技术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为降低药价作出应有的努力。
原研制药价格过高。
在前几年药品国家定价中,“原研制药”一直存在争议。
药品分为专利药和通用名药,在定价中单独列出一类“原研制药”是否合理或必要?“原研制药”指专利期已过的原专利药生产企业生产的该通用名药。
个人认为,从我国当前药品生产、使用的现状看,在药品定价中“原研制药”单独定价,较其他企业生产的该仿制药定价高一些是适当的。
定价高一些不是补偿其研究开发的高投人,因为这已在专利期内给以补偿了,有人提出专利期内未能得到全部补偿,那就应该申请延长专利期。
定价高一些是由于优质优价,其质量、疗效与安全性高于仿制药。
但价格不能高几倍,只能高百分之几十。
因为专利期到期后要使该药品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者服务,可以仿制,扩大产量,同时价格大幅下降,这是国际惯例。
优质优价,定价可以高一些,质价相符,定价要适当,不能比仿制药高很多。
原研制药是药价高的一个方面,应逐步降到是不能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
制药工业总体上利润率偏低,又是能源、原料提价,人员成本提高的主要承受者,提高质量标准,实施新版GMP环保的严格要求、加大创新都2、一药多名在很多专家看来,“一药多名”本身是正常现象,我国出现的问题是被一些企业所利用,规避国家政策性降价、抬高产品价格,从而为医院、医生留出处方回扣的空间。
今年3月1日,百家药品生产企业联合上书国务院,认为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为不正当竞争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了看病贵的问题。
据了解,药品企业的产品要进入医院,需要对医院药房、药事委员会、临床医生等层层公关。
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药品的价格里。
有资料显示,全国医院每年的药品加价获利收入500多亿元,医院和医生每年从医药企业获得的“公关费”和“回扣”也是个惊人的数字,这高达数百亿元的费用以及医院无偿占用医药企业1000多亿元的流动资金,维系着医院的运转。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认为,前几年药品的定价也有很大问题。
国家制定药价的相关部门几乎没有药品专家,主要是都是医生来审核价格,医生显然对药品的生产并不熟悉,因此很多药的价格从源头上就高了。
再经过医药代表、药品批发、药品经销等流通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就高得离谱。
“变脸药、以药养医体制都是造成当前看病贵的原因。
”管晓虹说,需要相关部门拿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但目前还没有看到。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品定价机制,国家发改委20多次降价,却没有阻止药价虚高,还陷入了“降价——部分药品消失——改头换面提价——招标进医院——再降价”的怪圈。
而在这个怪圈中,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大受影响。
二、如何对待价格高的问题1、价格要合理,不是越低越好价格要合理,降低其虚高部份,而不是越低越好。
价格有个底线,低于底线,就会存在质量隐患,建筑造价低于底线,就出现豆腐渣工程,药品价格低于底线,或者是这个品种退出市场,或者是偷工减料的劣药甚至假药。
价格合理,要统筹兼顾,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使病患者用得到药、用得起药、并用药安全(价格只是因素之一);要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能积极开展业务,并有所发展,将来能更好地为医疗、为病患者服务;要使医疗机构和医生有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更好为防病治病服务;要逐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医药费用负担;要能积极促进新医改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并不断完善。
价格管理,首先,药品价格要保证制药企业严格按国家药典标准和GMP生产,确保药品质量,并保证持续正常生产和足量供应。
定价要使企业能消化生产成本提高的因素。
近期,能源、原材料、运输提价、要执行新药典标准,实施新的GMP和新的环保标准。
药价不留空间,靠企业自行全部消化成本提高因素是困难的,尤其基本药物企业利润就较低。
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鼓励创新,不仅创新药物定价高一些,并使企业在资金上有能力加大科研开发投入,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新品种,提高老品种质量,更好为医疗服务。
曾和同志讨论,老产品定价中应不应该有创新部份,有人说,创新资金在新产品投产中可以回收,老产品不存在创新。
且不说老产品提高质量等需要资金,新药研发成功率是很低的,风险是大的。
目前我国还没有药品创新风险基金,创新不成功的费用只有企业自行承担,因此老产品定价也应考虑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科研开发费用是按总销售额来提取的。
2、价格与质量价廉物美,物不美,价廉就没有意义。
药品安全、有效、经济,三者是有先后顺序的。
不安全的有效药品,不是好药,甚至不能成为药品。
没有安全、有效的前提,经济无从谈起。
药品是特殊商品,特殊首先在于质量的严格要求。
药品的使用对象是人,是抵抗力低的病人。
有的商品例如服装,可以有次品,降价处理,还能穿。
药品不允许有次品,必须是合格品。
质量和价格的关系只能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
质量是有必要成本的,采用优质的原料药,优质的辅料和包装材料,严格按GMP生产。
因此价格有个底线,低于底线,质量没有保证。
今年起执中国药典2010版,药品标准提高了,有的检验新规定用仪器,有的仪器企业还需购置,新版GMP,新的要求,这些都提高质量成本。
药品价格低于底线,这个品种可能退出市场,不负责任的企业可能原料药用化工产品(江浙地区有化工企业生产供口,SFDA明令禁止化工规格用于制剂生产)、输液可能违规用回收的玻璃瓶,低限投料,不严格按GMP生产,也就是劣药。
有价无货、品种退市或者提供劣药,都侵犯消费者利益。
价格与质量的关系,人人都懂。
但是,在药品招标采购这样严肃的事件中,还存在两者关系没有完全摆正。
3、政府的调控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
我们的目标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平地用得到药,用得起药,人人享有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
这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
当前和2020年是不同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保目录也是发展的、动态的。
药品价格必须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例如近期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还比较低,其中大部份还来自各级财政,基本药物的价格必须符合“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原则。
公立医院改革,废除“以药补医”,落实医疗机构的合理补偿,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制药工业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改变创新能力弱、生产低水平重复的现状,运用先进技术,提高质量,不断降低药品生产成本;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完善医疗的社会保障,提高医疗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部门对医疗机构用药的监督;完善和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认真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和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降低消费者负担,减轻国家企业负担,又要使药品生产、供应、使用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述问题的彻底解决,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将需要在国家支持下各方作出巨大的努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药品价格要完全理顺是难度很大的。
理顺药价,任重道远。
但药价问题又是新医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各个阶段都应尽可能制定相对合理的药品价格。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国家药品价格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各方密切配合,使药品定价进一步科学化,使药品价格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2020年实现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一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1、《药事法学》张新平、陈连建主编;科学出版社2、《现代药事管理学》黄泰康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