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土地行政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
本书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
目录总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部分国家或地区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第三节中国土地行政体制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第一节土地行政决策概述第二节土地行政决策体制第三节土地行政决策方法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第一节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节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第三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第四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第一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涵义第二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第三节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第一节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第二节国有地权行政管理第三节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第四节土地征用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第七章地籍行政第一节地籍与地籍行政第二节土地调查第三节土地登记第四节土地统计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第八章地用行政管理第一节地用行政管理概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第五节土地管理第九章地价行政管理第一节土地价格行政概述第二节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第三节土地价格评估行政第十章地税行政管理第一节地税行政管理概述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地税管理制度第三节我国土地税制改革第十一章土地行政法规第一节土地行政法概述第二节土地行政执法第三节土地行政诉讼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1、土地行政管理:国家土地政务的推行与管理,即国家行政机关尤其是国家土地行政机关为了体现土地利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整体利益对土地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2、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1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实现土地利用中的相对公平,促进国家行政整体效率的提高;3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功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
特点:1与其他部门行政管理相比,土地管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土地行政管理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3土地行政管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
3、国外当代土地行政管理研究趋势:1越来越重视现代化的地籍管理,越来越把地籍行政作为土地行政管理的基础和核心;2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国家土地行政管理事业的新内容;3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土地行政管理指出了新方向;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土地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变革,仍是土地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4、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进一步改革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2如何建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问;3如何完善土地行政管理立法体系;4如何改变土地行政管理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的状况。
5、土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
任务: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或特定阶段国家行政机关组织与管理土地事务的运行规律.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1、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以及隶属关系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土地行政管理1目标;2组织制度;3权责关系;4机构和岗位设置;5物质条件;6组织人员构成;7行为。
3、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特征(5个):政治性、社会性、法制性、权威性、专业性。
种类(4个):决策机构、职能机构、辅助机构、监督机构。
4、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1集权制与分权制;2首长制与委员会制;3垂直领导、双重领导和业务指导。
5、国土资源部(1998年成立)的主要职责:1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2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3优化配置国土资源;4规范国土资源权属;5保护全国耕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6提供土地利用数据;7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8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秩序;9矿产资源开发;10管理地质勘察行业和矿产资源储量; 11保护地质环境;12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13依法征收资源收益,规范、监督资金使用,拟定土地、矿产资源参与经济调控;14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1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6、土地行政垂直统管体制: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上下对口,下级部门直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我国对省以下)。
主要内容:1理顺省级以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2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体制;3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能;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组织实施。
原因:1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失衡;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土地行政管理目标不一致;3现行土地管理机制运行问题;4地方政府违规用地普遍,土地冲突不断。
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1、土地行政决策的主要特征:1主体唯一性;2只限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职责范围之内;3一旦制定具有强制力;4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土地行政决策的种类:1以决策者为标准(分个人、集体、个人集体相结合决策);2以决策层次为标准(中央、地方和基层决策);3以决策目标多少为标准(单目标和多目标决策);4以决策内容为标准(政策性决策、规制性决策和个体领导者的即时决策);5以决策方法为标准(定性和定量决策);6以决策结果呈现的状态为标准(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决策);7以决策的传统方法和和现代方法为标准(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土地行政决策的影响因素:1政策和法律;2外界压力;3信息来源;4对问题性质的认识;5决策体制;6决策方法;7个人素质。
原则:1系统协调;2可行性原则;3动态变化原则;4试验原则;5创新原则。
4、土地行政决策系统:中枢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程序:1提出问题、2确定目标、3设计方案、4方案论证选优、5实施方案,追踪决策。
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1、土地行政执行概念:国家土地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贯彻、实现土地行政决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特点(8个):目的性、经常性、联系性、强制性、时效性、决断性、灵活性、层次性。
影响因素:土地行政任务、执行主体、执行客体、土地行政环境。
2、土地行政执行意义:1检验国土资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标准;2是土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3是检验土地行政决策成果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4是完善土地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3、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1准备阶段(组织准备、思想准备、计划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2实施阶段(指挥、控制、沟通、协调);3总结阶段(1土地行政执行总结的基本内容——考核、评定;2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4、我国土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1土地行政决策可操作性不强(获取信息渠道有限);2执行过程中脱型走样(行政人员素质低);3缺乏必要的手段(独立执法有限);4执行过程中低效率,执行力不够(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能与时俱进)。
对策:1加强决策科学性,提高决策的可操作性;2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确保决策执行畅通无阻;3提高执行人员素质,优胜劣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4增强执行力;5健全土地行政执行手段,减少审批环节,推行电子政务,提供执行效率。
5、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1强制性土地行政方法(1行政指令方法;2法律方法);2经济方法(采用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手段;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益和公平;正确理顺各种关系);3诱导性方法(宣传教育法;行为激烈方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参与管理方法);4土地行政责任方法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1、土地行政效率的概念:土地行政部门及其行政人员从事土地行政管理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
特点:综合性、多样性、相对性、迟效性。
2、土地行政效率的地位和作用:1是衡量土地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2有助于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3效率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4是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1标准多样化;2操作可行性;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4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测定的指标:1土地行政交易费用;2土地行政效果;3土地行政效率;4影子费用(机会成本)。
4、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1转变土地行政职能(1实现城乡土地统管,对土地实现资产与资源并重管理,确保土地保值增值;2加强土地市场宏观调控,强化国家管理土地的职能;3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4培养和发展土地中介);2改革和完善土地行政组织;3提高土地行政人员素质,优化土地行政队伍;4健全土地行政法规与日常工作制度;5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6实现土地行政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7改善土地行政文化;8加强土地行政监督。
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1、地权:为土地作为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各种权利,我国分为国有土地地权和集体土地地权。
2、地权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1地权审查与确认;2地权的登记与土地产权证的核发;3地权流转管理;4 地权争议调处管理。
3、国有地权的划拨及管理:土地划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让与使用者,使用者只需提出申请,经过法定机关批准,不必缴纳任何费用和租金。
(需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4、国有地权的出让及管理:有偿,有年限。
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5、土地征收或征用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批准程序,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特征:强制性、补偿性、土地权属的变更性。
6、征收或征用的补偿费:1土地补偿费(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2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3安置补助费(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偿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每亩土地年产值的4~6倍,最高不超过15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最多不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第七章:地籍行政管理1、地籍的定义: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理、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
分类:1按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按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地籍的行政管理的层次(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功能:1税收功能;2产权保护功能;3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4土地管理功能;5多目标服务功能。
2、地籍行政的目标任务:1为土地管理服务;2为保障土地权属服务;3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服务;4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服务;5为城镇房地产交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