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一、概念题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或租金资助以保证受益人“有房住”的制度。
在此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
住房保障机制的内容很广,相关的土地政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是住房保障的范围。
本书的住房保障是狭义的概念,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
二、简答题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为什么?[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是因为:(1)目前,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各地区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要实现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加大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即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
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纵向失衡也为该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客观条件。
(2)一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社会保障收支缺口的地方政府)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才能满足各地区社会保障开支需求和提供大致相同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3)建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实质上是通过财力调节的方式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促进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的对等,增加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其社会保障支出能力,使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大致均等。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结合物,理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论述题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
[人大2002年研]答: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1)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同时,将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险项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险项目中增加新的内容。
(2)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乡贫困户救济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救济。
①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对象大致有:农村贫困户、城市贫困户、城乡特殊困难对象等。
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小、工作随意性大等缺陷,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传统的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②在灾民救济方面,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确立了生活救济和扶持生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体制。
在贫困户救济方面,探索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家庭实行差额补助。
在21世纪,我国城乡的社会救济制度改革将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济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3)社会福利制度①社会福利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泛指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基本相当于社会保障的同义词。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对社会弱者所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②在我国通常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其内容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和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职工集体福利的项目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货币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二是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三是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服务。
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主要通过集中收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福利服务。
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由街道、居委会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③21世纪,应该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集体福利事业改革的步伐将加快;企业、单位办福利的功能将逐步向社区和社会转移;特殊社会福利事业将形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共同举办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军人保障制度①它是一项物质补偿和政治褒扬相结合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统称为优抚对象。
具体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退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
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国家抚恤、群众优待、就业安置、扶持生产和生活照顾等方面;②我国的优抚安置制度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建国以后,这项制度的政策法规日益健全,优待抚恤的标准有所提高,就业安置、生产扶持和生活服务等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1世纪,优抚安置制度将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优抚对象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水平将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退伍军人和志愿兵就业安置制度将逐步形成,而且不断完善。
(5)补充保障制度即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企业年金、员工福利、慈善事业等。
2.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民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架得以确立,并在过去的十几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作用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我国宪法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大同思想”的价值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的理念;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了风险分散的机制,数以亿计的城乡居民从制度中受益,尤其是农村居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更是真切获得了相关的保护,个人风险下降;③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适应并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起了很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外国的经验教训。
中国的社会保障强调制度只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原则,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是总结了各国福利制度引起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为避免社会保障供给导致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失损,所以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有防止高水平保障的倾向。
(2)消极影响①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痕迹明显,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摇摆,导致了制度结构上的缺陷,并引起了效率损失;②制度覆盖面很大,但人群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主要的保险项目已覆盖城乡,但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人群的覆盖率远多比想象的低,尤其是一些有财政转移支付的项目,地方虚报参保人便可从上级获得相关补贴,而实际缴费人数比统计数据低。
流动人口数量巨大,脱保与重复参保大量存在;③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只是构建了一个框架,保障水平非常有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非常有限;④制度发展过程中有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⑤地方政府财力的可持续性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3.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
[人大2010研] 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的评价如下:(1)取得的成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变革,在维系了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
取得的成就有:国民社会保障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
制度转型基本完成,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2)存在的不足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这一制度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客观需要相比又明显滞后。
除需要进一步确立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取向外,这一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保障不足、责任不清、体系残缺、城乡分割、立法滞后”等方面。
①保障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属于缺乏社会保障。
即使以现有的成就为基础,全国还有80%的劳动者与老年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大多数产业工人缺乏工伤保险,绝大多数女职工没有生育保险,乡村贫困人口还没有制度化的最低生活保障,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的社会福利显得比较欠缺等等。
这些事实客观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保障民生、增进国民福利方面的功能不强,调节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虽然要警惕福利国家的福利病,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保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