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一 选择题解法技巧(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一 选择题解法技巧(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一选择题解法技巧(含解析)【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一选择题解法技巧(含解析)◇题型特点1.江苏近十年高考都出现漫画图片类的试题,值得关注,图画类选择题一般可以分三大类:(1)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喻性意义的漫画;(2)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等。

2.对这类选择题的考查有两个特点:(1)以出图的文物、历史人物、各种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查判断图片信息及提取信息能力;(2)试题主干一般都有关键词,或标志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答技巧1.四审图片:一审反映的时间和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答题方向;三审图片蕴含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之间的变化、联系及反映主题。

2.三判选项:一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图片反映的实质;二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是判断各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联系。

3.准确理解:对于给出的图片所隐含的意义,要准确判断寓意主题,并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要素等,准确判断所含的真实信息,然后再判断出正确选项。

【学以致用】1.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第1题图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2.如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第2题图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表格曲线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江苏新高考每年出现一道表格类或曲线类的新题,该类试题以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统计数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表格最常见,还有坐标图等其他统计图,考查某一阶段相同历史现象或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

2.取材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经济史统计资料是取材的主题。

3.一般根据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特征。

☆解答技巧1.抓住核心词:明确题干主题,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就指明了阅读图表的方向。

2.重视表头表尾:注意图表外注释的“×××表”“××××示意图”等,有助于明确图表时间和范围。

3.“数据变化看数字,变化原因找时间”即根据数字看如何变化,根据时间去分析变化的原因。

将图表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联系。

【学以致用】1.由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2.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是( )第2题图A.促使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B.促使世界各地交流密切,矛盾不断缓和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调整D.推动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3.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B.B代表,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情境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江苏从新课标高考开始,一直出现设置情景类的试题。

从题型结构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题干中引入一些文字、图形、表格、照片等材料,依据材料组成新情境,并据此设置备选项;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2.此类题史料来源渠道多,知识覆盖面广,不仅考查基础知识识记,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分析材料和形成完整准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技巧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提取有效信息,把握其本质含义。

2.阅读材料后的关键信息:如材料出处、作者、隐性时间等,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和史实态度。

【学以致用】1.下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标题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

文字内容:(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这表明( )第1题图A.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B.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C.美国舆论正面关注政府的抗战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日本2.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3.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

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第3题图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因果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解答技巧1.全面把握题目设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

2.抓住关键词,准确区分几个概念: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重要原因。

3.分清因果关系和主次关系,避免颠倒和混淆。

【学以致用】1.自秦至宋元,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2.《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3.1972年,作为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

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的还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对新的外交干涉B.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美中两国间无任何的共同利益D.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概念阐述类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有三种题目呈现方式:从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述或解释;在题干中对某一概念进行描述或阐释,备选项则是不同概念间的鉴别筛选;在题干中对某一概念进行描述或阐释,备选项不是直接呈现这一概念,而是进一步考查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

☆解答技巧1.把握概念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一定要特别关注题干中所涉及的显性或隐形的时间范畴。

3.巧析备选项:对于备选项要特别注意其用词是否准确,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学以致用】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2.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

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3.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

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

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一个 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评价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该类题型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有效主题,备选项给出对该主题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的主题的评价;另一类是题干给出评论,备选项给出与评论相联系的主题,从中选出最符合的主题。

☆解答技巧1.推理反证法:结合史实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的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信息简化法:评价内容往往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用信息简化法。

首先确定评价的主题,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并简化,最后将评论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

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题或对该主题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学以致用】1.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2.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对民族命运的激愤和对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比较类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型题干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解答技巧1.比较项的个性与共性:该类题型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对比,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2.辨别备选项正误:该类题型往往是对所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课本中没有的,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必须先用所学知识和基本功能对备选项有一个甄别的过程。

【学以致用】1.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