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2009年发展报告2009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烟草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精心组织落实卷烟税收政策的重大调整,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烟草行业平稳发展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各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大幅下降、资产价格深度缩水、生产和需求等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GDP达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逐季加快;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CPI和PPI在年底由负转正,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传导到烟草行业,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给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卷烟产销波动幅度扩大,2008年前三季度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4.83%、3.58%和4.3%,但第四季度增速迅速滑落到0.55%,其中11、12月卷烟销售增长率分别为2.19%和-10.47%,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2009年上半年的产销衔接结果表现出收入大幅下降,保持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经济波动对烟草行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局认真总结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明确提出“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目标任务,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化解了行业发展中的非正常波动,确保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烟叶过热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2009年年初,针对烟叶生产形势表现出的过热苗头,国家局明确提出把“烟叶防过热”作为全年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把“严格控制、适度从紧”作为烟叶工作方针。
烟叶产区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切实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控制种苗供应,烟叶种植面积得到较好控制,2009年全国共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150.6万份,同比减少73.7万份;种植烤烟1685.2万亩,同比减少44.5万亩。
截止12月底,全国收购烟叶5130.2万担,同比增长7.2%。
烟叶平均亩产304斤,同比增加27斤;烟叶收购均价7.2元/斤,同比增加0.28元/斤;户均种烟收入24400元,同比增加7300元。
2、卷烟市场经历波动后回归平稳。
2009年,卷烟生产经营中始终坚持“控制总量、稍紧平衡”的行业调控总方针,把价格变化作为调控市场的第一信号,成功平抑了市场波动。
2009上半年,受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投放总量偏大影响,从3月起,卷烟零售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100,零售户经营毛利下降。
针对卷烟市场运行中出现的这种异常波动,国家局及时提出“保牌、稳价、规范、增效”方针,把“保增长”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良好经营秩序、保持价格稳定、切实加强管理基础之上,加强了产销协调配合和库存管理。
各工商企业努力把握市场投放节奏,消化前期社会库存,卷烟市场状态逐步好转,市场价格开始走出低迷,供求状态趋于平稳。
2009年,卷烟销售增速快于生产,行业全年生产卷烟22901.5亿支(4580.3万箱),同比增长3.2%;销售卷烟22888.5亿支(4577.5万箱),同比增长4.3%;平均月度工商库存1339.1亿支(267.8万箱),同比降低3.8%,社会库存逐步走低;卷烟零售价格指数在下半年始终在100以上。
二、精心落实税收调整,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家财政收入开始大幅下滑,财政增收困难重重。
进入2009年,受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性减收较多;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支出需要大幅度增加,中央预算赤字扩大316.7%。
2009年前四个月,财政收入继续呈现负增长,财政形势依然异常严峻。
为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决定从2009年5月1日起,对卷烟产品消费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1、按照“价税财”联动精心组织。
精心组织落实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是2009年烟草行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烟草行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体现。
新的卷烟产品消费税政策保持卷烟生产环节的从量定额税率不变,仍按每箱150元征收从量税;但提高了卷烟生产环节的从价税税率,其中调拨价70元/条以上的卷烟从价税率由45%调整至56%,调拨价50-70元/条的卷烟从价税率由45%减速至36%,调拨价50元/条以下的卷烟从价税率由30%调整至36%,雪茄烟税率由25%调整至36%;同时,对所有卷烟在批发环节加征一道从价税,依商业批发卷烟销售额(不含增值税)按5%的税率征收。
这次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是继2001年税改之后,对卷烟消费税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属于单向增税,调整幅度大,涉及所有烟草企业,对企业收益影响直接。
为了完成税利保增长任务,烟草行业统一思想,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按照“价税财”联动的思路,首先以这次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价格,通过统一全国卷烟牌号、规格调批差率,保持批发价格不变,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和规范经营,不增加消费者负担,保持市场、价格和品牌稳定。
对二、三类卷烟分类标准进行重新确定,调拨价格70元(含)—100元/条调整为二类卷烟,30元(含)—70元/条调整为三类卷烟,使行业卷烟分类标准与税收分类标准一致起来。
同时,精心测算税收政策调整对不同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全面调整各单位税利基数和考核标准。
2、烟草税收实现大幅增长。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长在前四个月均出现负增长,但增速逐月加快,全年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走势。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
2009年,烟草行业认真落实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全年实现工商税利5131.1亿元,同比增加559.3亿元,增长12.2%;其中实现税费(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163.4亿元,同比增加864.6亿元,增长26.2%。
2009年,全国税收收入5951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比2008年回落了9个百分点;其中消费税由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额、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和执行新的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办法,全年国内消费税完成4759.12亿元,增收2190.85亿元,同比大增85.3%,比上年增速加快68.9个百分点,成为增收最多的税种,占税收总增收额的41.4%,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因此提高了3.3个百分点,达到8.0%。
2009年,烟草行业为全国税收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年实现烟草税金总额(包括消费税、增值税、烟叶税、销售税金附加和企业所得税)3881.4亿元,同比增长18.65%,比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速快8.9个百分点。
烟草税收在全国税收总额中的比重提高了0.49个百分点,达到6.52%。
其中烟草消费税总额为2165.35亿元,增收额为563.9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国内消费税总额的比重为45.5%。
三、加大探索力度,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烟草行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按照“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关键、以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突破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1、试点范围扩大到整县推进。
2009年,全国21个烟叶产区共落实现代烟草农业试点143个,其中整县推进试点3个,整乡(镇)推进41个,整村推进99个。
试点规划基本烟田面积205.4万亩,烟叶种植面积96.5万亩,同比增加73.9万亩。
试点单位的烟叶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43个试点单位共落实种烟主体50793户,种烟主体平均种植面积19.8亩,较全国平均规模提高8.6亩;1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面积达到85.3万亩,占试点总面积的88.39%。
现代理念、设施、技术、管理和人才在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作用,试点单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部实现100%的统一供种、统一供苗、统一植保、统一机耕,大部分实现100%测土施肥和密集烘烤;试点单位亩均用工为22.01个,比去年减少1.3个,比传统方式减少14.7个。
2、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2005年以来,行业已经累计安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94.2亿元,建设水窖、水池、沟渠、管网、密集式烤房等项目238万个,受益烟田2370万亩,密集烤房41.15万座,机耕路1.71万公里。
其中2009年,行业共安排专项资金99.8亿元用于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同比增加18.3亿元,增长22.45%;新建密集式烤房16.6万座,新修机耕路9097.1公里、沟渠9669.2公里,烟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烟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同时,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从以单个项目为主向综合配套转变,注重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烟田、烟水、烤房、农机具、烟路、育苗棚等项目的综合配套水平,为开展设施生产、提高设施利用率创造了条件。
3、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2009年,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从传统的零星分散、小规模种植向种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三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种植转变,种烟主体平均规模11.19亩,同比增加3.5亩。
100亩以上连片烟田比例57.1%、面积达到963万亩。
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单位,种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种烟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52.6%、13.6%和19.9%。
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商品化供苗面积比例达94.0%,机械化整地比例达57.7%,密集式烤房烘烤比例达66.8%,同比分别提高12.7、8.7个和20.0个百分点。
同时,新烟区建设高水平启动和基地建设促进了工商之间形成更良好的互动合作模式,工业企业更加重视烟叶工作,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烟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烟叶种植规划、品种、育苗、栽培、采摘、烘烤、收购、交接、复烤加工等烟叶工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