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质和督导,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规划,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与指导委员会,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学校面临的一个既重大又陌
生的
问题。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与指导委员会,并配备专门人员。

课程开发与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在内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案,并带领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指导教师搞好课程实施。

3、教师要深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自己的课程开发责任,深入地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最终使课程走上正轨,达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

4、学校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学校要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制度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
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

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

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

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

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与四小方面的评价项目:
(一)两大方面
1、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现能力。

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
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小方面
1、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

3、教师评价。

4、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六、评价的具体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可采用“档案袋评定”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式。

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作品,以及活动的现实表现作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方法。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判定活动课教学的好坏、优劣及其实际效果的过程。

从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人员保障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因此制定教师人员保证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校本培训
(1)培训什么
培训什么是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前和之中要学习哪些东西,即培训的基本内容或基本任务。

校本培训要解决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全面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特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以及各要素的实施过程。

第二类问题:实施过程中技术层面上的具体任务和操作要领。

第三类问题:教师教学策略。

(2)怎样培训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
专家指导与自我研修;
网络研修与课堂观摩;
走出去与请进来;
(3)怎样落实培训
学校制订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和学期教师培训计划,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场地、定培训内容、定培训方式、定培训人员,保证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少受影响甚至不受影响,以有利于教师自我研修和实际操作为原则。

2.选择指导教师
(1)学校统一安排班级指导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和编制,建设一支专职与固定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的策划、管理、监督,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由学校校长担任;兼职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级实施的策划、指导和管理,由各班班主任担任。

(2)根据主题和学生需要选择课题指导教师。

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课题指导教师,负责相应的小课题指导任务,课题指导教师由学生根据小课题的研究需要自行聘请。

(3)适当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指导。

社会力量参与活动指导,是解决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大量的问题要通过社区、社会实践来解决,而社区里的许多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个人经历、专业了解方面都远远强于学校教师。

聘请他们做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壮大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在尽量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根据活动指导的需要让他们乐意做些服务性工作。

朱庙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