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由此看来,“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以对历史 “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 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 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 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这是创作该题材小说的主 要目的。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兴盛的因素
• • • • • • • 1. 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该题材创作的源泉。 2. 大批的革命斗争历史的亲历者成为该题材创 作队伍中的主要成员。 3. 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4. 革命斗争的叙述从20年代中期以来就形成 一个光荣的历史传统。 上述因素使革命历史小说创作在建国初期能够迅 速崛起,并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 题材之一。出现作家多,创作成果多,艺术水准高, 持续时间长的壮丽景观,在本时期的各类题材创作中 独占鳌头。
一、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
• 革命历史题材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历史, 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 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 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它主要讲述“革命” 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 过程,以及最终取得胜利。
二、革命历史小说在新中国被重视的原因

为了便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尽致”,孙犁更多的是根 据自己的喜爱和偏好来选择描写对象,而并非以是否重大 为唯一准绳,因此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 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正面叙述的往往不 是炮火硝烟、刀光血影,而更多的是战争背景下抗日军民 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和情感变 化等,他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民间的乡土中国如何对这场伟 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自己的回应,他的艺术处理方式不 是将革命斗争史诗化、戏剧化,而是将其日常化、田园诗 化,所以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革命战争在孙犁的作品成为充分展示淳朴民风、浓馥 民情、温馨民俗的典型环境,被凸现出来的并不是战争本 身,而是战争中的乡土中国,是在战争背景下顽强保存下 来的乡土美、人情美。 • 乡土风情和爱情故事使孙犁作品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中少有的“战争田园诗”和“战地浪漫曲”。
• ②成功塑造了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成长的北方青年女性形象。 • 孙犁小说浪漫抒情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同女性形象 塑造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有突出的位置。 • 在孙犁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农村的女 孩儿和小媳妇。这类女性大多葆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如活泼、聪慧、端庄、温柔、贤淑、坚韧等。同时,作家 在塑造这些女性时,也很注意表现新的时代因素,他细致 地刻划出她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成长和获得新的品质, 因此她们又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时代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 随时代而进步,是孙犁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着眼点。女性 身上的这些新品质又能同中国女性的那些传统美德很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且与他小说的抒情风格相一致:细腻、轻 柔、单纯、明净、开朗。 • 孙犁也写过一些性格较为复杂的女性,相比较而论, 这类人物在某些方面更能见出作家人物刻划的深度。 • 李佩钟是孙犁小说中少见的知识女性形象,这个摆脱 旧家庭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的女性,既有婚姻不幸的创伤, 又有自身性格上的软弱,为了遮掩自己的弱点,还不时要 有一些激进的表现。
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四种类型:
• • • • • • • • 1.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述: 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 2. 革命英雄传奇: 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 4.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3. 革命战争史诗: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

史诗概念原本是随着“五四”以来对西方文学的引进 而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更直接的途 径则是俄苏文学的影响。高尔基的《母亲》、阿· 托尔斯 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作为 史诗性作品而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影响,从杜鹏程、 梁斌、吴强、欧阳山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俄苏 文学的影响和史诗性观念的植入。 • 在当时中国作家的心目中,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 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构成了 史诗性的内涵。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本时期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四 点:⑴、选用重大题材和表现重大主题;⑵、塑造革命英 雄人物;⑶、追求“史诗风范”;⑷、鲜明民族风格。


• • •
作家怀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把她情感世界的缠绵和对 敌斗争的刚毅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位大家闺秀向女县长的 蜕变。 孙犁塑造的各类女性虽然身分有别,地位不同,性格各 异,但总的来说,他是用美好的笔触,深挚的情感来描写这 些人物的。孙犁写女性也确实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③白描的叙述方式与散文的结构方法相结合。 浪漫的抒情风格极大地影响到孙犁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艺 术结构。 在叙述方式上,孙犁擅长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 他的小说又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抓取特征描摹人事的传统, 能用寥寥数笔使人物跃然纸上。因此,孙犁的不少作品在叙 述人和事的时候笔墨经济,多用白描,令画面如剪影,似速 写,却生动传神。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 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概述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革命历史题材可以说 是一个崭新而又为人熟知的题材领域。说它崭新, 是因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不曾专门提及这样 一个题材领域;说它为人熟知,是因为这里所说 的“革命历史”就是“昨天”的严酷的革命斗争 和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而这一切对于刚刚经历 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从题材的 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 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无论在 作家队伍方面还是在作品数量方面,都颇谓壮观。 它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构成了本时期小说创作的 两大支柱。
• 2. 孙犁小说的创作局限:
• ⑴、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对小说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 篇幅短小者,或许无大碍,若是中篇或长篇,则有驾 驭失控之感。 • ⑵、由于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不免偏离了 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使笔下的人物显得“失真”。 • ①50年代初就有人批评孙犁“摆脱不了自己小资产阶 级的恶劣情趣”,把人物“弄成了衣服工农兵、面孔小资 产阶级的四不象的人物”。 • ②到60年代对孙犁的创作也时有争议。在一个抑制创 作个性、审美情趣划一趋同的时代,就连孙犁的朋友也认 为他“在生活面前还不够勇敢,有时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 盾;有时只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个较小的精神世界”。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发展历程
• 1.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端良好。 • 2. 反右后,革命历史小说长篇创作获得丰收。 • 3.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小说创 • 作因极左政治的影响陷入低谷。
五、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 创作特点

• • • • •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 说也较为多样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形态的 演变过程。 1. 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⑴、故事体成就更为显著。 ⑵、纪实体成绩可喜。 2. 追求“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 “史诗风范”。

孙犁抒起情来则往往恣意铺陈,不吝笔墨,也不拘叙 述陈规。与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孙犁也偏好于把叙述安 放在一个回忆性框架中,但他的这一框架与其说是为了引 出要叙述的人或事,不如说是更便于寄托自己的情感。 • 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不仅打破了小说通常的叙述程 式,而且也打破了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孙犁的小说则别 开生面地采用散文的结构方法,以作家之意连缀章节,以 主观情志敷衍全篇,再加上抒情言志的任意插入,故不讲 究故事情节连贯、缜密和完整。由于这种随意、散漫的结 构特征,孙犁的小说也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者 “诗化小说”。 • ④.俗雅结合的小说语言。 • 孙犁的小说语言兼具“如话性”和“如画性”。他交 相使用这两套语言摹声拟态、状物写景、叙事抒情,在照 顾到农民语言习惯的同时,锤炼出一种适合知识分子审美 趣味的文学语言,但有时也不免过于做作而失其真率。
第二节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 述
一、 孙犁的小说
• 1. 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 • ⑴、选取“重大题材”。 • 孙犁的当代创作选取了“重大题材”,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农村生活题材。 • 孙犁小说大都以滹沱河畔、白洋淀中、冀中平原、冀 西山地的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描写对 象。表现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 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条线索贯穿了他 从抗战时期《芦花荡》(1944年)、《荷花淀》到建国初 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铁木 前传》等作品。
• •
• •
⑵、个性化的抒情风格:“重大题材”的浪漫主义表现。 孙犁小说创作的题材是重大的,但他对题材所作的艺 术处理却是独特和别致的,这就是他在描写现实生活时经 常揉进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孙犁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 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 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 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 歌的交响曲,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①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对战争进行诗化处理,凸 显人性美、人情美。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 要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中,由通讯和故事衍 生而来的小说一直看重对于事件和故事的质朴叙述;但孙 犁的创作不同,真正形成他个人风格的,则是在延安创作 的《芦花荡》、《荷花淀》等,正是这类作品开了将革命 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先声。
• 3. 孙犁小说的影响:
• • 孙犁富于个性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影响了几代作家。 第一代是50-60年代的刘绍棠、从维熙,并形成了 “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 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 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 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 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 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 第二代是80年代的贾平凹等。贾平凹深受孙犁作品的 影响,如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自然风光,塑造美丽的农村青 年女性形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