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凡适于各种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和城乡各类型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
园林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2. 园林树木的作用:美化、改善环境因子和生产等三方面的功能。
3. 中国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1) 种类繁多;2)分布集中;3)丰富多彩;4)特点突出4.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水杉、水松、穗花杉、鹅掌楸、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5. 中国特有种:银杏、水杉、水松、穗花杉、鹅掌楸、腊梅、杜仲。
第一章园林树木分类原理和方法1. 植物分类方法自然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2.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的相关的生物群体。
亚种:种内占据不同地理分布区或宿主、互不重叠、生殖隔离不完善并具有一定形态差异的生物类群。
变种:种内某一个体由于突变而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这种变异会在种内不断扩散,最后形成某些遗传性不同于原种的一个群体,变型:为形态或个别性状变异比较小的类型,通常只有1个性状的差异。
3. 植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5. 植物界分为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6.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1)恩格勒系统:2)哈钦松系统:7. 植物检索表: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8.依树木的生长习性分类:乔木类、灌木类、丛木类、藤本类、匍地类。
9. 依据树种的耐寒性分类:耐寒树种、不耐寒树种、半耐寒树种。
10. 依据水分因子分类:耐旱树种、耐湿树种、湿生树种。
11. 依据光照因子分类:喜光树种、中性树种、耐荫树种。
12. 按照土壤因子分类:喜酸性土树种、喜碱性土树种、耐瘠薄土树种。
13. 依据树种的观赏特性分类:形木类、叶木类、花木类、果木类、干枝类、根木类14. 依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分类:独赏树类、遮荫树类、行道树类、防护林类、林丛类、花木类、灌木类、植篱及绿雕塑类、地被植物类、屋基种植类、桩景类、室内绿化装饰类第二章树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树木物候观测1. 树木的生长是指树木通过细胞分裂和扩大,使树木的体积和重量产生不可逆增加。
树木的发育是指树木的个体从受精卵最初的分裂开始,经过种子的萌发,营养体形成,生殖体形成,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等阶段,直至衰老和死亡。
生长和发育关系密切,生长是发育的基础。
2. 生命周期:树木一生所经历的个体从受精卵最初的分裂开始,经过种子的萌发,营养体形成,生殖体形成,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等阶段,直至衰老和死亡。
即树种的生命周期。
把树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个体发育)称之为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树木物候是研究树木的生活现象和季节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实质上是研究树木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木本植物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幼年期(童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衰老期。
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到植株第一次开花为幼年期。
青年期:从植株第一次开花到大量开花之前,花朵、果实性状逐渐稳定为止为青年期。
壮年期:从植株大量开花结实时开始,到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树冠外沿小枝出现干枯时为止。
衰老期:从骨干枝及骨干根逐步衰亡,生长显著减弱到植株死亡为止为衰老期。
3. 离心生长:以根颈为中心向两端不断扩大其空间的生长。
自疏:根系由基部向根端方向出现衰亡,这种现象称为自疏。
自然打枝:枝条由基部向枝端方向出现衰亡,这种现象称为自疏。
离心秃裸:这种树体离心生长过程中,以离心方式出现根系的自疏和树冠的自然打枝,统称为离心秃裸。
4.树木的年周期:树木生长发育过程在一年中随着时间和季节变化而变化所经历的生活周期。
常绿树种的年周期:无明显的休眠期落叶树种的年周期:由休眠期转入生长期、生长期、由生长期转为休眠期、休眠期。
5. 年周期与栽培养护的关系:6. 根系生长的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通气、土壤营养、树体有机养分7. 芽序:芽在枝条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顺序性。
芽的异质性: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着大小、饱满程度等差异的现象。
芽的早熟性:当年形成的芽,当年萌发,芽的这种特性成为芽的早熟性。
芽的晚熟性:当年形成的芽,次年萌发,芽的这种特性成为芽的晚熟性。
萌芽力:母本枝上叶芽的萌发能力。
成枝力:枝条上的叶萌发后能够抽成长枝的能力。
芽的潜伏力:芽能由潜伏芽萌发抽生新稍的能力。
8. 枝条的生长类型:直立生长、攀援生长、匍匐生长。
9. 分枝方式:总状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
10.顶端优势:树木顶端的芽或枝条比其它部位的生长占有优势的地位称为“顶端优势”。
11. 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称为“树木的于性”,简称”干性”。
层性:由于顶端优势和芽的升质性的缘故,使强壮的一年生枝产生部位比较集中。
这种现象在树木幼年期比较明显,使主枝,二级枝在主枝上的分市,形成层次。
12. 叶幕:指叶在树冠内的集中分布区而言,它是树冠叶面积总量的反映。
13.花芽分化:这种植物的生长点由叶芽状态开始向花芽状态转变的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14.树木的花芽分化从整个过程来看可分成三个时期:即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和性细胞成熟。
15. 花芽分化类型:夏秋分化型(绝大多数早存和春厦之间开花的观花树木)、冬春分化型(柑、柚、桔类、龙眼、荔枝)、、当年分化型(木槿、槐树、紫薇、荆条、珍珠梅)、多次分化型(月季、四季桂、月月桂、四季桔)。
16. 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芽内生长点细胞必须处于分裂又不过旺的状态、营养物质的供应是花芽形成的物质基础(碳氮比学说、细胞液浓度学说、氮代谢的方向、成花激素学说)、内源激素的调节是花芽形成的前提、遗传基因是花芽分化的关键、花芽分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外界环堵条件(光照、水分、温度、矿质和根系牛长影响花芽分化、裁培技术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7. 开花的类别:先花后叶类(银芽柳、迎春、连翘、紫荆、日本樱花、桃、李、二乔木兰)、花叶同放类(苹果:海棠.核桃)、先叶后花类(葡萄、柿子、枣)18. 各器官的相关性:顶芽与侧芽(顶芽通常生长较旺,侧芽相对较弱和缓长,表砚出明显的顶端优势);根端与侧根(根的顶端生长对侧根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果与枝(正在发育的果实争夺养分较多,对营养柱的生长、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形成都需要所供给养分,但同时营养器官抑制生殖器官)。
第三章树木与环境环境因子通常有下列5类:1.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2.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
3. 地形因子:包括山岳、平原和坡向、坡度等。
4.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5. 人为因子:包括人对树木资源的利用、发展、保护与破坏等作用。
在环境因子中,对树木生活有直接、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在研究树木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观念。
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紧密联系着,综合起作用。
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可引起温度、湿度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所有生态因子都是树木生活所必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这就是主导因子。
在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导因子不是不变的。
3)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生态因子对于树木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随便缺少哪一个都会引起树木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到阻碍或死亡。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生态因子来代替。
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有所不足时,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仍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对于树木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短日照是导致落叶树木秋季落叶的主导因子。
5)生态幅:各种树木对生存条件及生态因子变化强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长不适或死亡。
由于树木长期生长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对该种环境条件要求和适应能力,称之为生态学特性。
一、气候因子树种的喜光性和耐荫性常因生长地区、环境、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同一树种幼年期较耐荫,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树木则要求更多的光照。
喜光树种:落叶松属、松属(2针松)、杨属、柳属、臭椿、刺槐;泡桐等。
耐荫树种:冷杉属、红豆杉属、铁杉属、八角属、水青冈属、云杉属中一些种类。
中等耐荫树种:红松、杉木、樟树、槭属、鹅耳枥属、青冈属等。
(二)温度最喜温树种:;喜温树种:耐寒树种:最耐寒树种:各个树种芽的萌动、生长、休眠、发叶、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超过极限高温或极限低温,树木就难以生长。
不同树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谚语说“樟不过长江”、“杉不过淮河”(三)水分水分是决定树木生存、影响分布与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树种对水分的需要与适应不同。
树种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可分为3类:旱生树种:湿生树种:中生树种:(四)空气空气中的各种主要元素成分如氮、氧、氢和二氧化碳存在着一定的比例,抗性强的树种有臭椿、构树、悬铃木、早柳及加杨等;抗性弱的树种有油松、侧柏、雪松及梅等。
抗二氧化硫树种:银杏、侧柏、日本黑松、构、皂英、臭椿、抗氯化氢树种:合欢、五叶地锦、黄檗、伞花胡颓子、构、榆、接骨木、紫荆、槐、紫藤、紫穗槐、木槿、杠柳等。
抗氟化氢树种:白皮松、侧柏、杜松、构、榆、槐、(五)风风能通过改变温度和水分从而间接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
风有利于风媒花的传粉及种子、果实的散播,有利于森林的更新。
风对树木的不利方面为生理与机械伤害,早风会加强蒸腾作用,导致枯萎,大风或台风吹折大枝或主干,削弱树木的高径生长,形成偏冠、偏材。
具强大直根系、材质坚韧的树种如马尾松、木麻黄等的抗风力强;刺槐、泡桐等浅根性树种的抗风力弱。
同一树种其抗风力的大小又因繁殖方法、立地条件和栽植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二、土壤因子土壤的水分、肥力、空气、温度及微生物等条件,ph如马尾松、杜鹃等,称为酸性土树种,pH值7.2以上的盐碱土,如柽柳、紫穗槐、棱梭树及胡杨三、地形因素地形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山脉河流走向及地形起伏等。
四、生物因素树木和其它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在一起,相互问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微生物对树木的分布、生长、繁殖发生着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五、人为因子1.树种分布区的概念2.分布区的类型天然分布区栽培分布区水平分布区垂直分布区为树木在山地自低而高所占有的分布范围,如马尾松在其水平分布范围内生长于海拔700m以下地区,黄山松则生长于海拔700 m以上较高山地。
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城市环境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城市环境的特点:1.阳光:阳光辐射强度弱,能见度低。
2.温度:由于工厂、车辆、空调等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城市大气温度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