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老师灌输给自己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习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年轻车熟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与学生是否具备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

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众所周知的杜郎口中学原是山东一所名不经传的乡镇初级中学,1996年时,该校以乱闻名,面临
即将被撤并的窘境。

1997年始,在崔其升校长带领下,该校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原来全县倒数一二名上升到前三位,使得差点儿被撤并的、一所农村教育教学双差校问题校起死回生。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研究学习习惯的形成特征及其培养方法,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培养,对于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很多的农村小学里,师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还处于默守陈规的状态。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使人思维和智慧窒息。

加上农村多为留守儿童,他们从小长期缺失父母的直接的教育和监督,学生因厌学旷课、沉迷电玩游戏厅、网吧等场所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于个别学生为了去游戏厅、网吧连学校围墙都敢跳,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接受,最终辍学。

作为教育者,我们该怎么办?天天逼学生学,天天打电话给家长打后进生小报告吗?这显然不现实。

我想起关于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
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

他又搬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退后,公鸡自己就吃了起来。

陶行知先生这才开始演讲:“我认为。

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陶行知先生还有句名言: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

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这句名言的内涵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相一致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呢?近两年我在教学中一直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向下列几个方面转化:①教师同样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一块讨论有关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②教师也是学习的受益者,和学生一起探讨,可以找到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教师是欣赏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讽刺挖苦学生,这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学科的重要一环。

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体现在备课、课前准备等方面。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在情感方
面,要培养学生形成孝顺父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喜爱创新、的情感;在习惯方面,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综合优化,反对模式化,承认差异,各得其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通过合理的评价,对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争辩,刨根问底甚至是标新立异加以鼓励和保护,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五、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提高。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备课更强调备“人”,教学设计应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