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咨询技巧

儿童心理咨询技巧

儿童心理咨询技巧一、儿童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对象有两类,一是直接对象,主要是正常儿童和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儿童;二是间接对象,主要是孩子的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及其他关心和从事儿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儿童心理咨询遵循咨询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运用咨询心理学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结合儿童咨询的特点,完成儿童心理咨询的下列主要任务:1、宣传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知识;2、宣传正常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指导家长和老师优化儿童发育环境,实施科学教育;3、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劝解、开导,使他们的不良认知得到纠正,不良教育方法得以改善,并指导家长和老师帮助处在生活应激事件或其他危机中的孩子;4、对患儿家庭的其他成员和家庭的结构系统以及与家庭结构相关的其他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为实施家庭计划创造条件;5、与家长、老师和患儿进行诊断性会谈。

了解患儿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环境和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患儿当前心理状况等,并建议患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验和其他有关诊断性检查,从而对儿童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各种心理障碍做出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6、与家长、老师一道对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干预计划;7、与家长、老师密切配合认真实施对患儿的“干预计划”,尤其是做好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家庭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8、与儿童会谈,给他们讲解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解决他们的无知和疑虑,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增强他们自信心,并耐心教育、劝导患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

认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平衡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促进病理心理过程的转化,使自己早日康复;9、对优生优育优教和其他与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提供有关咨询服务。

二、儿童心理咨询的原则儿童心理咨询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为了实现咨询的预计效果和达到咨询的目的,有其必须遵循的操作原则。

(一)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咨询是针对人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最基本条件。

在心理咨询中,必须使儿童感到心理医生是可以信赖的、是诚恳的和有能力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进入心理咨询的角色中。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有赖于心理医生和儿童双方的努力。

心理医生的努力,在于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工作能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努力,在于他们对心理医生的亲和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迫切愿望。

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心理医生的态度和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那么容易接近。

在开始接触阶段,他们很可能对心理学,或者对某个心理医生半信半疑,因此,心理医生平等待人的态度和自身的感染力就非常重要。

心理医生对来访者要有高度的爱心和同情心,但这种爱心和同情心的表达却要恰如其分,不能把儿童置于乞求怜悯的地位。

诚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会从根本上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行,但如果这种关系过分亲密,其破坏作用会更大。

咨询双方关系过分亲密,所涉及的问题太多太细,就会使来访者产生依赖心理,妨碍了对自身能力的挖掘。

更严重的后果可表现为,心理医生的任何意见都成了儿童的行动旨意,使他们的自身能力完全受到压抑。

因此,良好的咨询关系必须把握好角色的限定性。

这种限定的标志,就是既能顺利地进行工作,又不使来访者形成对自己的依赖。

(二)无程序原则由于儿童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家庭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心理困扰方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咨询过程中要坚持针对性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已取得的经验程序来进行。

这是因为,即使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上,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心理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心理咨询中也不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方法。

例如,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是先与来访者谈话,然后进行能力测验、个性测验和情绪评定,根据上述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来访者参考。

从现象上看,这似乎是一套已形成的模式,许多初次从业心理医生的人也这样的照本宣科地进行。

但对于行之有效和真正负责的心理医生来说,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这种形式上,而是要深入找出其中有特殊性的问题。

就“能力”这一因素而言,心理医生不仅要知道儿童有哪些能力,而且还要去发现他们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有哪些特殊能力。

比如,孩子会做游戏、走路、唱歌、上街买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不需要特殊训练就可以具备的生活能力。

然而,真正的能力往往是经过某种特殊的训练以后所能从事的活动。

如果儿童是要求进行学习指导,那么这些经训练以后而具有的特殊能力的水平高低,就更有参考价值。

如果心理医生不知道儿童在过去的学习或训练中所形成的特殊能力高低,而只根据一般能力测验的结果来进行学习指导,显然是不全面的。

同样,对于一个存在着心理障碍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掌握他在过去生活中所获得的特殊经验,而仅仅从一般的个性测验或情绪评定来拟订咨询方案,那是很不够的,也不会达到心理咨询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不仅要了解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这些问题中的特殊表现;不仅要了解他的一般心理特征,更要了解这些心理特征的特殊情况。

这样,才能防止咨询工作的一般化,对不同的儿童选择和制订不同的咨询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咨询效果。

(三)中立性原则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在情感上应该处于中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者受到家长的观念影响。

心理医生和蔼可亲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种态度可以使儿童感到温暖,并增强他们的信赖感。

但要注意,心理医生的情感一定不要随儿童的情感而转移。

例如,某个孩子出现家庭关系失调的儿童,他滔滔不绝地倾述自己的苦恼。

从他的倾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学习一般,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

然而,妈妈却总是以他的成绩不高,限制他的活动,每当学习时就很烦,学习一直上不去。

如果此时是一个心理咨询的新手,他可能很快冒出两个念头:第一,这位儿童太令人同情了,他的处境太困难了;第二,他的妈妈真不明理,怎么这样不给孩子活动空间。

在这些念头的影响下,心理医生很可能对他进行一些劝导,甚至可能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和他的妈妈交换意见。

但是,上述的咨询工作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心理医生已经出现了情感倾向性。

针对儿童的倾述,可能存在着两个方面和问题:其一,由于儿童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情感反应往往非常强烈,很有可能掩盖事实的真象;其二,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过于偏移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分析来访者的情况时可能带上一些主观色彩。

心理咨询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和客观分析。

因此,心理医生在咨询过程中情感上处于中立状态,使自己置身于来访者的心境之外,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严谨性原则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有时几句简短的话,可以改变儿童多年的认识,并且影响着他今后的发展。

这是因为儿童对心理医生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倾诉了自己内心从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产生了一种依赖性的精神寄托。

因此,心理医生在谈话时态度要严肃认真,言语要审慎,不要轻易下结论,切忌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

如果心理医生所发表的意见自相矛盾,或者在咨询过程中多次推翻自己的意见,不但不能给予儿童应有的帮助,反而会使他产生犹豫、怀疑等种种心理压力,甚至会严重损害儿童对心理咨询的信任程度。

一些儿童由于对心理学抱着神秘的态度,在心理咨询中对心理医生的言行观察得特别仔细,或者盲目崇拜。

这时,心理医生的态度更要严肃审慎。

特别是心理咨询的新手,一定要倍加注意,宁可少说而不要多说,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牵强附会,以免给本人或心理咨询专业带来不良影响。

(五)社会性原则儿童的心理困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相当密切。

比如,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在同学间人际交往中造成的,那么他的社交因素就应加以控制。

然而,很可能这些交往并不是孩子的主观原因造成,而是一些客观条件促成的,如居住条件、学习或工作环境等,使儿童不得不进行交往。

类似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并不能以他本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甚至心理医生也无能为力。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注意社会性原则,采取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避免出现失落情绪。

这样,才能把问题集中在未来如何发挥潜在能力这一方面。

在心理咨询过程,儿童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会违背社会价值观和认识观。

如果心理医生从安慰儿童的角度出发,一味迁就这些意见,势必强化其逆反社会的观念。

因此,心理医生也要随时注意把握好社会性的原则,使自己的谈话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建设性的意见与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

(六)发展性原则个体从出后之后,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这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个人正是在发展过程中,才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才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意志、性格、能力、技能等各种心理特征。

同样,一个人存在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也是通过发展的途径而逐步形成的。

因此,心理咨询程序要在咨询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比如,一个孩子是因心情焦虑、考试紧张来要求咨询的,心理医生的初步印象是情绪障碍,随之而拟订了相应的咨询方案。

随着咨询过程的不断深入,发现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给他确定每次考试的成绩底线所造成的,而情绪障碍只是一种现象,这就必须调整咨询方案。

又如,另一位孩子是因学习困难要求咨询的,在设计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咨询方案后,他的情况逐渐有所改善。

但在咨询过程中,又发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这样也必须调整咨询方案。

总之,从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形成心理问题的种种阶段性影响,才能及时调整方案,提高咨询效果。

(七)整体性原则迄今为止,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种类繁多,心理治疗技术更有几百种。

一些咨询心理学家比较局限于某种理论和方法,而不愿采用其他方法。

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采用行为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不愿采用认知疗法、领悟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等。

一个好的咨询心理学家,应该是将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运用自如,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一些儿童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有的单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这时,心理医生应综合应用理化及药物治疗,不要一味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

在心理咨询中掌握整体性原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咨询效果。

(八)保密性原则尊重来访者的权利和隐私,是咨询心理学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

由于孩子对心理学家的高度信任,常常把自己从不被人知道的隐私全部暴露出来。

如果心理学家对孩子的隐私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议论,不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还可能导致一些急性应激事件,使心理咨询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在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着对心理咨询的内容和技术有一些歪曲的认识,强调保密原则也是对心理医生进行自身保护的一种必要措施。

三、儿童心理咨询的程序、形式与技巧一、心理咨询的程序心理咨询尽管可以设计出若干种实施程序,但在咨询过程中,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一定非要拘于某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