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它建立了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完美衔接起来。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
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为我们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灵感,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还能够使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然辩证法传播的是科学精神,它能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
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
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非常生动且实用的学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努力掌握它。
第三周①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
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自己答案: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这都是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积极响应。
不以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和社会。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当代中国如何处理和应对人与自然的问题。
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不应该也绝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因此,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秉承“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保护”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并时时保护。
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学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周①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
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
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
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
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总之,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有了这个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假象和谬论全都不攻自破;有了科学这种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才会安定有序;正是有了科学这种文化活动,这种信仰,才使得人们的灵魂有所寄托,前途更加光明;最后正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才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能回归于实践。
②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答:首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其次,科学是对某条件下的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科学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
所以,科学并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说: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未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点,它是不断发展的得到修正的。
就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都有使用范围,超出范围跨越边界都被认为是错的。
既然科学是相对可靠的,那么科学也必须受到怀疑与批判。
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科学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前的科学认识要被后来的实践所补充和修正,如:探索宇宙奥秘。
③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答: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