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分析●概念分析一般把概念从五个方面分析: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属性,概念定义,概念的使用范围。
概念具有逻辑的和心理的意义。
从逻辑上讲要领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
幼儿在概念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要找出他所面对的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
显然儿童所发现的关键属性他自己赋予某一概念的心理意义与作为概念的定义逻辑意义的关键属性之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奥苏贝尔把儿童通过归纳发现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的过程称为概念形成。
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现在已经习得了这个概念的外延意义但是每个概念还具有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概念名称在儿童内部曾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
奥苏贝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来说要经历上述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学习概念的名称。
但对学龄前儿童说来大多数概念的意义是通过定义习得的定义为学生提供了概念的关键属性。
定义本身也是一种“命题”。
概念学习和概念同化奥苏贝尔用同化理论从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角度对此作了论证。
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的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奥苏贝尔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施他对概念学习和概念同化的阐述更具有指导意义。
他对概念学习中的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分析使概念教学具体化了教师可以根据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模式进行各种尝试。
此外奥苏贝尔对先行组织者、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序列以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保持、迁移和运用。
奥苏贝尔的学说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模式有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一般方法。
■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原型;讲授概念的方式;概念间的联系;学生在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经验、民族、语言能力、价值观以及使用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等自身的因素。
定义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概念学习的过程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一、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1、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2、概念的同化指将新概念纳入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念的运用是指概念获得之后,就能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并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它一般反映在知觉和思维两个水平上。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并将其归入这一类型。
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概念学习的条件1、提供概念范例范例指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
范例既可以有概念原型,以便告诉学习者这个概念是什么,也可以有反例,让学习者了解这个概念不是什么。
一般来讲,最好的范例就是那些定义性特征很明显或学习者最熟悉的原型。
当某一概念很容易与其他概念混淆时,反例非常重要。
提供范例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
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利用学习者已有概念组成“概念地图”,把新概念置于其中,在这样的“地图”中,概念与概念间的上下级关系得以明确显露,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已知概念来掌握新概念。
3、消除错误概念学习者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经验而形成不科学的错误概念,而且这种不科学的错误概念一旦形成,又难以消除或改变。
对于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强调概念的定义性特征,直接指出学习者的错误所在。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习者每使用一次概念或在新的丰富的情境中遇到同一概念,也就是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习者对要领的理解就更完全、更深刻,尤其是模糊要领的教学更是如此。
而运用概念于实际就是这种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1]■概念的学习方法无论在学科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概念学习都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学科学习中,对某些概念不理解,相应的规则就无法学习,因为概念是规则的基本构成。
例如,如果学生不理解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就无法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些概念不掌握,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交流,而且会影响做事的能力。
例如,如果你不懂得地震的“震级”这一概念,听到家乡发生了4.2级地震,你可能会十分惊慌。
尽管概念学习极为重要,但是无论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其学习规律还知之甚少,以至于导致孩子的相应学习活动事倍功半。
一、什么是概念所谓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
概念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它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只是概念的例证。
人们为了认识事物方便,把它们按照某些共同特征加以归类,并赋予名称或代表符号,这才出现了概念。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概念从四个方面分析: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属性,概念定义。
概念的名称也就是它的称呼。
人类的大多数概念都有名称。
例如,“人”、“金属”、“货币”、“圆周率”等词,如果代表的是同类的“事”或“物”,那么它们就是概念的名称。
概念的例证是指能够说明或代表概念的属性的事物。
属于概念所代表的一类事物中的事物叫作正例,不属于概念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事物叫做反例。
例如,麻雀、天鹅、乌鸦、鸡等,都属于“鸟”这一概念的正例;而鸭嘴兽、蝙蝠则属于“鸟”这一概念的反例。
概念的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特征。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四边形”、“两对边平行且相等”。
哺乳动物的本质特征是“哺乳”、“胎生”。
概念的定义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
例如,学习的概念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概括了学习的几个方面的属性:“由经验引起而不是先天的”、“表现在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持久的”。
概念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概念的属性去辨别、归类一些事物,利用概念的属性去做事。
因此,单纯能够记住或说出概念的名称,并不代表个体已经真正习得了这一概念;学生仅仅能够举出概念的几个正例,也不等于已经习得了这一概念,因为他还没有完整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利用这一概念。
概念的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由于概念的正例中既有反映概念属性的本质特征,又有与其它正例相区分的不反映概念属性的非本质特征,因此,概念的学习也意味着学习者能辨别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孩子之所以容易把鲸鱼当作鱼类,就是因为未掌握哺乳动物“哺乳”、“胎生”这两个本质属性,而把“水生”、“鱼形”等非本质属性当成了其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类型人类创造了无数多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属性。
让我们先看如下一些概念:三角形质量计算机标准闪电印象主义漫画爬行动物跳蚤市场利润胡须功这些概念来自数学、电子、气象、美术、动物、经济、测量、生理、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看上去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三角形”、“计算机”、“闪电”、“漫画”、“爬行动物”、“胡须”等概念的例证,可以通过人们的某种感官而感知;而“质量”、“标准”、“印象主义”、“跳蚤市场”、“利润”、“功”等概念则是抽象的,我们则无法直接感知到。
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我们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具体概念指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
如鸟的本质属性是“长羽毛”,我们可以从各种鸟身上看到。
定义性概念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物理中的“功”概念,人们无法观察,只能通过下定义“功=力′距离”来揭示其本质属性。
三、概念的学习方法概念的类型不同,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不同。
一般认为,具体概念的学习适合采用概念形成策略。
概念形成是指从例证的辨别出发,然后逐渐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种学习方式。
通过概念形成方式获得具体概念,要经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例如学习“圆”这个概念时,孩子首先是感知各种圆形物体,如钟表的面、瞳孔、粉笔的上下两面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圆的一种概括的印象:由曲线围起来的没有角的图形。
此后,检验这个假设,发现“由曲线围起来的没有角的图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是椭圆,有的是“梨形”,并不一定都是圆。
于是,进一步精确自己的假设:无论怎么对折都重合的这类图形才是圆。
通过反复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后,就获得了圆的基本属性。
一般说来,具体概念越复杂,检验和假设之间的往复次数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越需要从外界寻找更多的正例和反例。
正例有助于确证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它的关键是必须感知到充分的正例和反例,然后加上适当的概括。
孩子学习具体概念时,容易出现两种问题。
一是泛化概括,亦即把不是概念范畴的事物归于概念的范畴。
例如,孩子第一次获得“牛”的概念时,可能认为牛是“一种巨大的、有四条腿的动物”,进而把马、骡、骆驼都当成牛。
二是窄化概括,亦即把属于概念范畴的事物排除在概念之外。
例如,幼儿最初只会把幼儿园的老师当老师,而不把正在教自己写字的妈妈当老师。
对于第一种情况,需要通过加强属性对比来解决;对于第二种情况,最好是通过拓展例证来解决。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一般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亦即先理解概念的涵义、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用适量的典型例子作分析说明。
如果说概念形成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概念同化就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式。
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上位概念。
例如,如果学生脑子中具有“警察”、“破案”、“救援”、“狗”概念时,在学习“警犬”这一概念时,就无须采用概念形成方式,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警犬是警察用于破案或救援的狗”,学生就可以直接理解“警犬”这一概念。
采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概念时,学习者必须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相同点,新概念才能被原有概念同化;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新概念才能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独立观点被保持或提取。
例如学习“警犬”这一概念时,学生必须知道“犬”就是“狗”;他还必须能够分清,“警犬”与“家犬”、“野犬”不是同一种“犬”。
在学科学习中,学完诸如“力”的概念,再学“重力”、“浮力”、“摩擦力”等概念时,都适合采用概念同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