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量表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一、施过程评定量表具体的实施应按其使用手册规定的步骤严格进行。
概括起来评定量表的实施有准备阶段、量表的填定、评定结果换算及结果解释报告这四个步骤。
1.准备阶段在采用量表对某一人群实施评定之前,通常需要对评定者进行系统训练,选择适合的评定工具及评定场地的准备。
评定者的训练就是组织量表的使用者(也称评定员)对有关所使用的量表理论基础、量表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学习,并就量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结果解释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所使用的量表评定方法,并能较准确地分析解释评定结果的目的。
一般经过一定的训练后,正式使用量表前最好要求预试,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符合要示者才能正式成为合格的评定者(一致性检验方法见后面内容)。
训练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集中训练,这种方式受训者人数较多(一般每个组最好为5-10人),虽较经济,但受训者易相互干扰;另一种为个别指导,即一对一训练,虽效果较好,但不经济。
因此二种方式相互结合最为理想。
评定工具的准备就是要选择适合评定对象情况的评定量表,具体选择方法在本章第四节已有详述。
量表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评定的质量。
评定量表一般均为纸笔形式,即一些表格和填表用笔,但少量他评量表有时还要求准备一些评定用道具,尤其是评定儿童时,有时需要一些辅助器材如玩具等,以备评定行为能力或特征性反应之用。
评定通常无需特别的场地,一般在一安静的房间进行即可。
有些特殊人群(如住院病人等)的评定量表尚需到受评者经常活动的地方(如病房)进行评定,以使评定结果更加准确。
2.量表的填表过程评定量表填表过程中,首先应填写受评者的一般背景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通讯处等;如果是临床用量表,尤其要注明病种,有的还要求对受评者申请评定的理由及健康或疾病史作一简要描述。
量表的各项目记录或填写方法,自评量表与他评量表不同。
(1)自评量表各项目填写前应有一简短指导语,说明评定主要目的、评定内容的范围、评定的时间界定(如评定一周内出现的现象,还是一年内出现的现象)、频度或程度标准、以及记录方法与其它要求等,这一指导语虽用文字写明,但评定者最好口头加以说明。
量表的项目由受评者自己填写,独立完成填表过程。
如果受评者文化程度低,对一些项目不理解,评定者可逐项念题,并以中性态度把项目本身意思告诉受评者。
此外,自评量表常作团体评定工具,受评者人数不应太多,以10-20人为宜。
人数太多,受评者之间相互干扰,不易管理。
(2)他评量表评定者一般都为专业工作者。
评定的依据来源,大多数通过知情者提供。
所谓知情者是指最了解受评者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情况的人,一般为受评者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或是在生活和健康方面给予长期照顾的人,如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等;或是了解情况的邻里、同事、老师等。
这种通过知情提供资料的评定方法亦称间接评定法。
有些量表,尤其是临床用量表,常常是通过评定者自己的观察印象直接记录量表各项目的评分,这类评定者常常对受评者进行过较系统地观察,如病房医师、与受评者接触密切的心理学工作者等,这种评定法称直接评定方法。
不管是直接评定或间接评定,评定者最好应与受评者现场见面,并有所晤谈,以取得某些项目评定的准确证据,或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最后,评定者对各种来源的依据材料,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结果换算量表各项目评分需要累加为因子分(或分量表分)和总分,这些分数均为原始分,很多量表要求作进一步转换成各种形式的标准分或百分位,或者作加权处理,一般而言,转换分更有比较意义。
有些量表使用手册上提供了各种转算表,使用者只需查表即可。
4.评定结果的解释和报告为了达到评定量表的使用目的,需要对各种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提出结论,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
量表的种类、功能不同和评定的原因不同,其解释的深度而异。
一般而言,如果只打算了解受评者某方面总的状况,总分即可,以郑延平等(1988)编制的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SLERS)为例,如果总分T分(划界分)大于70,则认为受评者总的心理紧张程度高,发生心身障碍可能性很大,如果还想了解某方面内部成份特征,则需在因子分(分量表分)水平甚至项目分水平进行分析。
仍以SLERS为例,SLERS包括了学习问题、婚烟恋爱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工作、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问题、法律问题这八个因子,只要对这些因子T分进行分析,便可了解受评者心理紧张源主要来自那一方面或其分布特征如何。
将评定主要结果、结论及解释用文字或口头形式表达即报告。
对某一人群的评定结果报告类似于一科研调查报告,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学处理,如果这类报告可靠,则对心理卫生工作有指导意义;对个体评定结果的报告,用语要精确明了,解释合理,才有科学性。
一般提交报告的对象多为专业人员,报告中应采用专业术语,如均数、标准分、百分位等,结论和解释要适度,因为任何评估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结果有程度不一的误差(详见后面内容),故不能绝对化。
有时受评者个人或者家属(评定者认为有必要告知)需要了解评定结果,则多以口头形式报告,一般把专业性术语用较通俗化用语表达,但要注意其科学性。
二、评定结果的常见误差一般认为评定量表较心理测验容易掌握,其实不然,如果对评定使用不当,或量表本身编制不合理,则评定的结果误差要较心理测验大得多,从而使量表效用大大降低。
由证定量表本身所致的误差,评定时较难避免,如果误差过大,只有选用其它性质相似但质量较好的量表,这里仅就与评定者使用有关的误差及其来源进行介绍。
1.参照标准不统一不同的评定者,限于自己专业知识角度,对一些专业名词有不同理解,或一些术语本身概念就不统一,以自己熟悉的概念为参照,以致使评定结果不一致。
俗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量表没有客观的标准或者只有一些简单的词语描述。
此时,评定者对这些描述语的理解标准不一,或者在评定一现象时常以评定者自己作标准,于是不同评定者得出不同结果,例如,在观察某一现象出现的频度时,常用“经常”,“时常”,“偶然”和“从未”等一些时间副词。
如果量表对它们未作严格界定,不同评定者的理解很可能不同,所以评分结果不一。
由于评定者本身的性格特点、个人价值或主观愿望,以自己为参照标准,评定也往往缺乏客观性。
例如:在评定情绪状态时,观察者本人如带有抑郁心境(Mood),便常常低估有此心境的受观察者。
如果相反,评定者是带兴奋心境,则将高估抑郁。
同样,在能力的评定上,其结果也往往与评定者自己的能力高低而异。
高者见低,低者见高。
有的受评者为了迎合评定者,所填答的自评量表结果也往往不真实。
2.信息来源问题评定者可能对受评者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某些症状或行为不能作出如实判断,从而高估或低估了受评者。
他评量表有时代用直接评定法,要评定的现象不一定在当时便出现,甚至某些心理的或生理的病理特征也不一定经常见到。
采用间接评定法,由知情者提供信息,例如由儿童父母和老师、成人的配偶和上级提供评定材料,其出人往往很大。
即使不是由于他们与受评者接触不亲近的原因,而由于他们的偏见或观察能力间题,也足够引起结果偏差。
有临床经验的人,常见到父母高估低能儿女的智力水平。
一些老师比较倾向将学生成绩差的视为智力低。
还有一些想索取赔偿金的病人常夸大病理感觉。
可见,信息往往因来自不同的人而评定结果不一致,在利用信息时不能不注意。
3.“光环”效应(halo effect)评定时受到不完全相关因素的影响,或者以总体印象代替具体特征,或者以偏概全,以致评定结果错误。
例如:知其兄具攻击性,便联想到其弟也具攻击性;知其病情严重,便判断各个症状均严重。
4.集中趋势(central tendancy)一般人皆有集中趋势现象,为避免评定过于极端,而多选择中间答案。
5.严格和宽容倾向有些评定者倾向过于多方挑剔,评分过严;或者喜欢选用较优级别,给分过宽。
6.期待效应(Expectancy effects)又称Rosenthal效应,因为首先由R. Rosenthal(1966)公开报告此现象而得名。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等待某人的电话时,一听这人的电话便立即听出他的声音,如果不是正在等待他的电话时,便要问来电话人的姓名才可分辩,同一个人的声音,在有无等待时,在分辩能力上的差异如此明显,这现象属期待效应。
在评定某现象时,有无期待,对此现象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在科学研究中,评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出不出现某效果,如果评定者了解谁是实验组和谁是对照组,与不知道的结果不一样。
这种不同,不是意识的,而是潜意识的。
因此好的研究设计,常用盲法评定,以提高其客观性。
三、如何提高评定,表的使用效用提高评定量表的效用,一方面是评定量表应符合使用要求,这在前面内容已有充分的介绍。
这里主要涉及评定者使用量表的效用。
应用评定量表的效果,与评定人员的选择是否适当,以及评定者是否受过良好的训练关系至为密切。
提高评定量表的使用效用,对评定者应有较高要求。
1.评定者的素质要求评定者必须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本人人格健全,了解被评定者的情况。
通常评定者作评定之前要进行训练,使他们切实把握评定目标,彻底了解所要评定的各种行为及症状的含义,充分掌握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
受过训练的评定者,其评定结果经一致性检验,应符合要求。
2.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评定量表结果要精确,在进行评定时,评定者与受评者之间,一定要保持友好和信任的关系(rapport)。
否则受评者不能合作,结果不准,甚至无法进行评定。
在与受评者建立友好、信任关系的过程中,评定者应起主导作用。
要根据受评者的年龄、性格、经历以及所患疾病的性质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
3.提高评定者动机评定者应有机会直接观察被评者在所评定方面的行为,尤其对于某些不甚了解的评定项目,更需多花时间观察和搜集病人资料。
有些评定员可能专业知识有限,如普通护士、护理员、保育员等,主要研究者应多与这些评定员一起讨论量表内容和评定结果,调动其参与意识,增进评定动机,以提高评定结果的可靠性。
4.正确掌握评定方法评定结果要有效,就要严格按照量表使用手册规定方法进行评定。
大多数评定量表多为评定检查当时或过去一周或二周内情况,但某些调查表如生活事件调查表则为过去一年内情况,应注意所使用量表的手册规定。
量表使用间隔应根据具体的研究要求和所选用的量表种类而定,如评定药物疗效时,他评量表约每二周评定一次,自评量表则至少人组前后各评一次。
如果不同评定者对所评定的行为或症状.项目有不同判断标准时,最好由多人分别评定,再将评定结果加以平均。
只有各评定者评定的等级差异较小时,所得的均数才有意义。
Spreat (1979)分析了284份美国智力低下协会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AAMD ABS)记录,发现564处评分错误,即有简单的计算错误,也有较复杂的评分规则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