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抒情手法,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艺术歌曲拥有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文章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掘优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

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

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

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
的联系。

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使艺术歌曲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从而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民族性音乐元素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一民歌曲调的运用运用优秀的民歌曲调进行创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对民族性音乐元素运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歌,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基础。

在民歌曲调的运用上,有的艺术歌曲直接采用民歌旋律,并配上钢琴伴奏创作而成;有的则是借鉴了民歌的特点。

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歌曲表现出一种民族情感,表达了作曲家的民族情怀。

如由丁善德创作的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玛依拉》、瞿希贤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牧歌》,以及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

这些从民歌曲调中提取音乐素材的艺术歌曲,以鲜明的民族色彩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调式与和声的运用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对于调式调性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得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

在许多中国艺术歌曲的调性上,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调性布局,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

作曲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调式体系的同时,将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体系融入到作品中,既继承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规范,又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发扬,从而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尝试将五声调式运用其中,如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