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2)教育理论素养(3)知识素养(4)美学素养(5)文学素养(6)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素养三、中学生作文能力(1)审题立意能力(2)谋篇布局能力(3)驾驭语言能力(4)修改作文能力(5)收集积累资料能力四、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什么是语文教材(定义)根据新课程标准回答。
(简答题/名词解释)我们老师给的:(1)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语言材料。
(2)广义: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制作、遴选和组编的用于语文教育活动的一切载体。
(3)狭义:专指以纸张为载体的教科书。
二班老师给的:(1)宏观: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2)中观: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汇总。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音像资料……(3)微观: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六、语文能力(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答: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
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
二、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
②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
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三、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②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
③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四、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
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问的能力。
七、阅读教学(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我们老师给的:(1)让学生感知书面语言、鉴赏、吸收、理解别人的书面语言及其所包含的内涵内容。
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读、理解、掌握书面材料,对书面信息掌握储存的过程。
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过程。
网上搜索的:关于课程标准中的:(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4)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重积累(5)阅读教学注重朗读和默读。
八、义务教育课标所论述的四个基本理念(简答题/名词解释)(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九、论述1、请谈谈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的看法(论述题)(1)文道统一提出的依据:A依据教育方针B依据语文性质和特点C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文道“统一”而非“同一” 的关系:A“文”属于智育;“道”属于德育B从内容看:“文”属于字、词、句;“道”属于思想道德C从要求看:“文”属于本学科所特有;“道”所有学科共有D从方法看:“文”注重知识掌握,属于技能;“道”注重熏陶、感染(3)如何看待“文道统一”A要树立科学观点B要把握语文特点,教育时,把“道”渗透在字词句中C要提高教学艺术2、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途径(论述题)(1)多读书,大量阅读:阅读中好词好句帮助作文更生动、形象、具体;学习别人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有更多的作文素材;(2)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标准,让更多的读者震撼心灵,产生共鸣。
(3)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写好一篇文章,选题很关键,这就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写一些见闻。
(4)提高思维能力,关键是创新能力:一篇好文章,选材很重要,但是怎样把所想的写成语言是一个物化过程,创新能力能是学生作文更加出彩3、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论述题)(1)体现:[四点]A能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如办刊、编报B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自主研究,有研究成果,互相学习C能关心学校、本地区、国内外大事,关注焦点、热点、收集材料,掌握资料的方法D分清原始材料和间接材料之间的关系(2)综合性学习特点:[四点]A知识综合运用;B听说读写整体发展;C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D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3)三个强调:A强调合作,注意培养学生组织、策划能力B强调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C强调跨领域学习综合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4)基本特征: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A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B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C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D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E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全员参与(a开放性b主体性c合作性)补充材料:1. 语文教师的使命: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和手段,使之朝着适合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方面发展。
2. 语文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3. 语文定义:小学语文指语言(口头)和文字,以识字为基础;中学语文指语言和作文;大学语文指语言和文学。
4. 课程标准各个阶段的名称:(1)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6日;(2)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5.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教强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2)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3)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6. 作文能力的性质:(1)后天性(2)感知性:不是从理论获得,必须通过大量阅读(3)实践性:多写多练(4)创造性:写文章要有创造性7. 作文教学的任务:(1)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语文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的书面表达能力(2)提高思想认识,陶冶其情操,培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好文风8. 作文的基本规律:物——意——文9. 中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1)由依赖性、幼稚性向独立性、自觉性发展(2)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3)由定向型思维向变相思维发展10. 语文教学改革:(八次)(1)西周时代: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书、数、艺)(2)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中推行2000多年,“学而优则仕”(3)1848年:西学东渐时代,西学冲击鲜红国教育体制,1860年,北京、上海出现洋学堂逐渐取代上学院(4)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以开明国文,西方教育体制深入中国(5)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文、国语教育(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7)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体制完善(8)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素质教育09年自考语文教育学串讲笔记(二)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的内涵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商周时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代的高级学府“国学”还有诗书教育,诗,是古代的文艺教育;书,是古代的文字教育。
二、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叶圣陶:“语文”一名,开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若不能理解和使用语言,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无法思维。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借助语言文化,可丰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结构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言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家庭语文教育的特点1、继承性2、基础性社会语文教育的特点1、广泛性2、动态性学校语文教育1、规范性2、选择性语文学科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它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特征1、学科规定性2、范围普遍性3、阶段预期性4、实施可行性确立语文学科目标的依据1、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2、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系统3、学生发展状况和语文教学实际汉语言文字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二、几种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介绍1、美国学者布卢姆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层次1具体的知识2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3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2、布卢姆关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目标的层次1领会2运用3分析4综合5评价3、布卢姆关于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的层次1接受、注意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4、以“三线合一”为基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序列的确解,应建立在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主线、个人言语发展的心理主线、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主线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三线合一的语文学科目标的主体序列。
现行中学语文教育目标评价存在哪些问题?1概念有所名确但不够统一2体系有所拓展但不够严整3要求有所规范但不够具体细致语文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1903年起开始设置的。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香港中文教育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1、“唐文”时期2、“汉文”时期3、“中文”时期4、“中国语文”时期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序列,狭义的语文教材通常指语文教科书。
中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1、课文系统2、助读系统3、作业系统4、知识系统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2、示范功能3、教育功能4、发展功能中学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编型与综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