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8
9、尘暗旧貂裘一句表明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悲伤,怀念,惆怅之情
10、说说你对于“胡未灭,鬓先秋”的理解?
体现诗人一种沉痛,抑郁,无奈地悲愤及满腔的爱国热情
11、“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词人当年为国杀敌,远大的抱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风姿。
12、“尘暗旧貂裘”中的“暗”能否换成“淡”?
不能,暗能体现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黯淡的画面,包含了惆怅的心情,而淡不能。
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中空能否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不能,空既能写出内心的失望及痛苦尽醉,也写出了当时的偏安一隅的不满与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1、对“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
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双关。
3、《破阵子》上片写“梦”点兵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7、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