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法制史之历代刑事立法原则及罪名

2法制史之历代刑事立法原则及罪名

“尊尊”:在社会范围内,君臣、上下、贵贱应该恪守本分,所有臣民皆应以君主为中心,即所谓“尊尊君为首”。
4、“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5、“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
2、区分故意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之法”
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商鞅变法:
1、改法为律2、连坐法
3、分户令:“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

1、缘法而治
2、法令由一统
3、严刑重法
定罪:·刑事责任能力:以身高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标

·区分故意与过失:端、不端
·盗窃按赃值定罪
量刑:·共同犯罪加重处罚(唐:共同犯罪,以造意
者为首)
·累犯和教唆犯加重
·自首减轻刑罚(唐:自首减免刑法)
寇攘奸宄guǐ
3、渎职方面的犯罪:
“五过”
唯官:秉承上意,倚仗权势
唯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
唯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
唯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唯来:接受请托,徇私பைடு நூலகம்法
4、“毁则为贼(破坏礼法),掩贼为藏(隐匿贼),窃贿为盗(窃取财物),盗器为奸(盗国家宝器)……有常无赦”
战国
1、一断于法2、刑无等级
3、轻罪重罚4、法布于众
2、对谋反谋叛某大逆处罚没有
首从之分,一律重惩
3、用刑远重于同类犯罪
4、享有议、请、减、赎、当特
权者一切优免。
3、“六杀”:
故杀:事先无杀人念头,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念头
谋杀:预谋杀人
误杀:因为种种原因杀错了对象
斗杀:斗殴中处于激愤失手将人打死
戏杀:“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过失杀:“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而杀人一般
过失为“眚”,故意为“非眚”
偶犯为“非终”,惯犯为“惟终”
(秦朝:端、不端)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三刺程序”
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4、宽严适中原则
5、因地、因时制宜
6、上下比罪:类推
7、同罪异罚:“八辟之法”(“八议”源于此)
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
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犯罪
以赎论。
4、“六赃”:
各级官吏: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所受监临财物
(监临之官不因公事而受监临内财物)
一般主体:强盗(以威若力而取其材)、盗窃(潜形隐
面而取)
坐赃:除前五种的所有赃罪均可归入“坐赃”
处罚原则:1)以赃值定量刑标准
2)受刑之外还应退还赃款赃物
3)官吏犯赃,还要“官除名,吏罢役”
5、保辜制度:
·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均可因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免于刑罚。
·子女隐匿父母,妻子隐匿丈夫,孙子隐匿祖父母的罪行,皆不追究刑事责任。
·父母隐匿子女,丈夫隐匿妻子,祖父母隐匿孙子罪行的,如果所隐匿罪为死罪,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的罪责。
废肉刑黥刑-->髡钳城旦舂
5、耻辱刑:髡、耐、髡钳城旦舂、耐为鬼薪

1、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2、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
3、德主刑辅
儒家、皇权
1、“上请”: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子孙犯罪,不交
普通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奏请皇帝裁决,
给予其减免刑罚优待的特权制度。
2、“亲亲得向首匿”: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
隐,直在其中”的思想。
缌麻>小功>大功>齐衰>斩衰
3、八议、官当入律: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
议贵、议勤、议宾。
官当:以官爵抵罪的制度。
4、重罪十条: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封建五刑正式形成:
笞:10、20、30、40、50
杖:60、70、80、90、100
恶逆(殴打or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等尊长)
不孝(告发or咒骂祖父母、父母,
祖父母、父母在世而别籍异财者等)
不睦(谋杀or卖缌麻以上亲
殴打or告发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等)
不义(闻夫丧匿不举哀、作乐、释服从吉、改嫁
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现授业师等)
内乱
十恶的处罚特点:1、大多处以死刑or其他重刑
谋反谋大逆谋叛一般要连坐
不坐”。幼女年龄为10岁以下
3、蒙汉异法、同罪异罚
4、僧侣享有法律上的诸多特权
5、警迹人:强盗、盗窃罪犯服刑完毕后,发付原籍“警
迹人”每半个月需面见官府督查。五年不犯
除籍,再犯终身拘籍。

1、奸党罪(独创)
2、充军(宋元时期已有):6种等级
“终身”本人身死为止;
“永远”罪犯本人死亡后子孙亲属仍需继续充
军,知道“勾补尽绝”方能“开豁”。
3、廷杖(独创):薛祥
4、凌迟正式入律

1、发遣(清朝特别创立):发配边疆地区给驻防八旗官
兵当差为奴
2、死刑制度:立决:斩立决、绞立决
监候:斩监候、绞监候
也有凌迟
3、维护满足特权的内容:
·“官缺”制度;
·旗人犯罪享有特权和优待
“以枷号代刑”
·法律保护旗地旗产,禁止“旗民交产”
自新:犯罪被揭发or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
减轻处罚
·“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
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
对于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私
习天文等犯罪,即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
·自首虽然可以免罪,但“正赃犹征如法”赃物
必须如数偿还
·自首不实:交代犯罪性质不彻底
自首不尽:交代犯罪情节不彻底
历代刑事立法原则&主要罪名
朝代
立法概况
刑事立法原则
主要罪名及刑罚
夏商
封建制五刑:
墨(黥qíng刑)、劓、剕、宫、大辟
除此正五刑,还存在:鞭扑、流刑、劳役刑、赎刑等刑罚。
西周
1、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以德配

2、周公制礼
3、“亲亲”:在家族范围内,人人皆亲其亲,长其长,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人员应以父家长为中心。
劓刑-->笞300~~~~~笞200-->笞100
斩左趾-->笞500~~~~笞300-->笞200
斩右趾-->弃市刑
<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P337)
·阿党附益·左官·非正·出界
·僭越·漏泄省中语·酎金
<危害君主专制的犯罪>
·欺谩、诋欺、诬罔·废格诏书
·怨望诽谤·左道
<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的犯罪>
·不敬、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
4、重法地法:对于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
盗贼重法、重法地法、窝藏重法。

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因俗而治、蒙汉异治
1、死刑:凌迟、斩
复活肉刑、允许私刑的合法存在:
笞刑:7,17,27,37,47,57(6等)
杖刑:67,77,87,97,107(5等)
2、强奸幼女罪:“诸强奸幼女者,处死;虽和同强,女
4、文字狱
5、老幼废疾减刑
6、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
7、同居相隐不为罪:大功以上,但谋反谋叛谋大逆
不适用
8、累犯加重
9、良贱相犯依身份论处
10、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还是以此罪定,但可赎
11、化外人有犯: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12、类推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
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
徒:1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
流:1000、1500、2000
死:绞、斩
十恶,八议,官当,公罪与私罪(《开皇律》)

德本刑用
立法宽简、稳定、划一。
1、区分公罪与私罪:
2、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监主、家长为首
3、合并论罪从重
4、自首减免刑罚:
·自首: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
“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
在伤害行为发生后,确定一定的期限,限满之日根据被害人的死伤情况决定加害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在法定的期限内加害人可积极救助被害人,在挽救被害人生命的同时减轻自己的罪责。

1、折杖法:笞、杖折为臀刑
徒:脊杖+释放
流:脊杖+本地配役1年
加役流:脊杖+就地配役3年
2、刺配:杖刑、配役、刺面
3、凌迟:首用于五代,至宋(辽)立为法定刑
两坐:·诬告反坐: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使无罪者入罪,轻罪者入于重罪。按所诬罪名相应的刑罚对诬告者处罚。
·连坐原则
1、死刑
2、肉刑
3、作刑:即后世之徒刑,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无偿劳
役之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
候等。
4、财产刑:赀刑、赎刑(缴纳一定数量的赎金or提供
一定期限的劳役以代替判定的刑罚)
明重。”
1、流刑上有所改变:
笞:10--50杖:50--100
徒: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
流:2000、2500、3000,皆劳役一年
(加役流:流3000+劳役3年)
死:绞、斩
2、“十恶”:
谋反(反对皇帝,推翻君主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宗庙、陵寝、宫阙)
谋叛(背叛朝廷,投奔外国)
大不敬
不道(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肢解人,巫术害人)
<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
·沈命(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