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业请回答下列问题,每题要求不少于1000字:1、礼与刑的关系法律是礼与刑的统一,礼与刑的起源就是法律的起源。
中国上古时期社会里,主要有两种社会关系:一是贵族之间的关系,二是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的关系。
礼主要用于调整和约束贵族内部的血缘等级关系及其行为,具有指引、规范的功能;刑主要用以维护贵族的统治,控制平民和奴隶的行为,具有暴力的性质。
礼与刑是西周时期法律的两种表现形式。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
与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相一致,统治者以礼为主,以刑为辅;只有当礼失去效用时,才施用刑罚,刑是礼必要的补充。
同时,刑的制定和实际施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礼为指导,用刑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礼治秩序。
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
礼与刑,都体现了立法者的利益意志,建立和维护了宗法等级关系。
但二者发挥作用的形式却不同:礼在于区别等级,维持亲和;刑在于禁止邪恶,处罚犯罪。
同时,“礼者禁于未然之前,刑者禁于已然之后”,适用不同的情形。
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
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礼入于刑”。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的两个基本方面。
二者在规范内容、社会功能、实施上不尽相同:(1)从规范的内容来看,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主要属于道德范畴,有部分内容属于法律的范畴,它确认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富分配的秩序;刑是规定对各种犯罪行为应处以何种刑事制裁的规范,都属于法律范畴。
(2)从社会功能来看,礼起到“禁恶于未然”的作用,而刑则起到“禁恶于已然”的作用。
(3)从实施上来看,礼主要是通过舆论、教化发挥作用,严重违反礼的才施以刑罚,刑是通过各种刑罚的实施来惩戒犯罪;并且西周时期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制原则,以上可见礼与刑在实施方式、实施对象上存在着巨大差别。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源于《礼记·曲礼》,始于西周,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以下“遽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
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立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的约束。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这些礼遇决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在实际生活中,官僚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处。
2、儒法两家关于法治主要思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急剧的历史变革,让春秋时期的思想界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都对中国的法律思想史有很重要的影响。
两者的法律思想既对立又不乏统一。
一、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相同点(一)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孔子重人治,轻法治,提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片面夸大当权者个人的作用,国家的治乱,政事的兴废,完全取决于有无明君圣主,儒家主张把当权者个人置于法律之上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作为礼治的竭力维护者,孔丘仍主张“为国以礼”,提出并建“仁”为核心,以“复礼”为依归的思想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的理论基础。
而法家主张法治,认为法任而国治,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以法为本”强调君主应独掌立法大权,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时代的需要进行立法,并保持法令的相对稳定性。
法令制定后,必须使之成为判断人们是非功过、行赏施罚的唯一标准。
法家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从早期的管仲、李悝、申不害、商鞅,直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二)儒法刑罚轻重的对立儒家主张德主刑辅,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的刑罚,“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法家则认为要重刑罚,轻罪重罚,以刑去刑。
(三)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法家主张“刑无等级”儒家在礼治秩序下,刑法的适用也主张别贵贱,分等级,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有等差”。
法家则认为刑无等级,商鞅云:“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法家认为奖赏刑罚完全要一种客观的标准。
(四)儒法两家代表阶级立场不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以中庸哲学理论为基础,出于维护奴隶主专政而提出来的。
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认为,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的“礼”是不公平的,必须将其废除,应实行重刑,借此威慑臣民守法,因此“法治”成为他们推崇的治国方略。
(五)儒法两家的历史观的不同儒家为了维护已经过时的礼,反对当时新兴封建势力所采取的某些改革措施。
法家则提出“不法古,不修今”,主张法律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主张变法革新。
(六)儒法两家重君与重民的分歧儒家重视民心向背,认为统治者只有争得民心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法家则主张以君为主,法为君操,势为君处,术为君执。
二、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相同点。
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辩证统一的说,二者也存在相同点:1、儒法两家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政治思想。
2、儒法两家都主张德行并用。
综上所述,认为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大异之中也存在着统一的思想,对我国的法律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既可以从儒家的法律思想中学到要刑罚与道德并施,也可以从法家思想中升华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思想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服务。
3、中国固有法的体例及立法形式的变化一、中华法系的概念在法学界一般都是将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法律以及毗邻国家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法律,称之为中华法系。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的编撰工作,为了更好地制定出一部适合中国需要且又与世界接轨的民法典,当然就需要研究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调整问题,同时特别需要从西方传统民法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中华法系特有的法制文明的具体内涵及其历史传统。
二、中华法系法律历朝演变夏商:礼——继承原始社会的道德习惯和人们的道德习惯,与后来的周礼一脉相承。
刑——《禹刑》、《汤刑》,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修订、扩充而成。
君王命令——军法命令性质的誓(《甘誓》、《汤誓》),其中《甘誓》是第一部军法,政治文告性质的诰,训及臣民的训。
单行法规(商)——《汤之官刑》、“弃灰之法”西周:礼——周礼(带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区分贵贱、尊卑、亲疏的标准,是国家施政的原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也是规范行为的指南,评判是非的准绳刑——刑法典:《九刑》和《吕刑》,补充周礼的重要内容,不成文。
誓——誓词(周王或诸侯所发布的战前动员令,属于军令):《牧誓》等。
诰——训诫之词(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大诰》等。
命——王命(周王对某一具体事物临时发布的命令):《文侯之命》等。
夏商政权等前代的旧法或遗训——适用于特定地区。
礼和刑的关系——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礼重教化,刑重制裁,“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春秋:法——春秋处于乱世,后期成文法公布才有正式的法出现。
战国:律——《国律》(赵国制)、《秦律》(秦国制)法——《奉法》(燕国制)、《七法》(齐国制)、《离次之法》(楚国制)令——《宪令》(楚国制)符——《刑符》(韩国制)经——《法经》(魏国制)秦朝:律——秦朝法律的主体,商鞅变法时改法为律,通过正式立法程序制定、颁布、实施的法律文件,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普遍适用性。
令(制、诏)——就君主一时一事而以命令形式颁布的法律文件,比“律”,具有更高的效力,后来改名为“制”、“诏”,正式成为法律形式。
式——关于朝廷机关工作原则、工作程序的法律文件,如《封诊式》。
廷行事——秦朝的司法判例,可作为审判时的参考。
课、程——朝廷颁布、实施的行业性法律规范。
法律解释——以答问的形式对律文所作的官方解释,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
汉朝:律——汉朝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汉朝法律体系的主干。
令——皇帝针对具体事件发布的政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较强的灵活性,对法律起到增补、修改的作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科——从秦朝的“课”发展而来,是法司针对某一事项制定的单行法规,涉及行政管理和定罪量刑方面的规定,不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比——即“决事比”,附援引以往典型案例作为裁判依据,相当于秦朝的廷行事。
《春秋》经——地位相当于宪法,法律儒家化的法律表现。
法律注释著作——得到皇帝认可的法律注释著作。
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由律、令、科、比向律、令、格、式过渡律令分化——律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刑事立法,令是规定典章制度的政令法规。
科的规范化——开始上升为独立的法律规范。
格的变化——以格代科,成为新的律的补充形式。
式的发展——首次成为独立的综合性法规。
唐朝:律——基本法典(刑法典),是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令——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管理法律。
格——敕格,是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某一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重新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有法律效力高,内容具体,使用灵活的特点。
式——中央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以国家机关的名称分类命名。
相互关系——以律为主,令、格、式为补充,令、格、式是对国家各项制度的正面规定。
律是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的刑罚制裁。
违反了令、格和式要依律科刑。
宋朝:编敕——始于《宋刑统》制定期间,是皇帝若干年内所颁的针对一时、一事、一地的无普遍适用效力的“散敕”进行整理,经皇帝批准后颁布,是宋朝最重要的立法活动。
编例——始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是一种判例汇编,包括指挥与断例指挥:尚书省或中央其它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断例:判例——神宗时的《熙宁宁法寺乱离》等条法事类——始于南宋淳熙年间,是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包括《淳熙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淳佑条法事类》元朝:形式极不规范,没有律典,代之以令、格、制、敕例等多种法律形式,其中以条格和断例为主。
条格——指政令,断例,即判例,则多属于刑事法规。
明朝:律——明代的基本法典,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大诰——案例,重刑法令,以及针对案例和百姓的训诫之词,以警戒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