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与《美狄亚》女主人公悲剧命运比较作者:胡芳洁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13级摘要:安娜与美狄亚都是西方典型的悲剧人物,虽然两部作品所出现的时代相差很远,但两人都是相同的弃妇命运,二者对于相同弃妇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相差很远,造成二者不同态度的原因也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安娜;美狄亚;悲剧;比较研究引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的欧里皮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都是西方作品中典型的弃妇悲剧人物,二者对待相同的弃妇命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一、相同的弃妇命运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城邦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

那年,伊俄尔科斯城邦国王埃宋的儿子伊阿宋来科尔喀斯取金羊毛,美狄亚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异邦的小伙子,为了爱情,她帮助心上人盗取了父王的“金羊毛”,当父亲派自己的弟弟前来追赶时,她更是为了和伊阿宋安全离开而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背弃了父亲,也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去帮伊阿宋夺回王位。

但是失败了,他们流亡到了科任托斯。

戏剧开场就是伊阿宋要娶科任托斯的公主,科林斯国王要将美狄亚以及她和伊阿宋的两个儿子驱逐出境。

美狄亚和丈夫伊阿宋起先在争吵,后来她假意和伊阿宋和解,又苦苦哀求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让自己再多住一天,理由是要给两个孩子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事实上她已经酝酿好了复仇计划。

她打发儿子捧着那件抹过毒药的精致的袍子和金冠送给公主作礼物,当公主的身子沾着那些衣饰时,她和接触她的人就会死掉。

就这样,她杀死了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和伊阿宋将要迎娶的公主格劳刻。

为了使负心的丈夫更加痛苦,她又残忍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美狄亚的弃妇命运是由于丈夫伊阿宋要另娶新人。

安娜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妇女,她的婚姻只是贵族和教会婚姻制度下的产物,可是她本身是一个热情善良、生气蓬勃的女子,这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生气。

“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

当时,俄国旧的封建奴隶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

一旦遇到弗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安娜很自然就坠入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

”[1]在这之中,弗伦斯基的出现让安娜积极追求爱情生活,在被丈夫卡列宁识破之后,卡列宁让她顾及颜面和声誉断绝和弗伦斯基的来往,然而对于安娜这样需要生机的女子怎么可能放弃爱情?她为了和情人在一起而被丈夫赶出家门。

但是,爱情总是要面对生活的考验,当安娜放弃一切后,她的爱情也和预想的并不一样,弗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甚至发展到了十分反感她,这时候的安娜再也没有了退路,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她也是没有逃开弃妇的悲剧命运。

二、面对命运不同的态度反观美狄亚和安娜的弃妇命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对待相同的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

美狄亚发现昔日山盟海誓的丈夫变了心将要迎娶别人的时候,她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恨意。

“我虽然曾用很庄严的盟誓系住我那可恶的丈夫,但如今却这般受痛苦!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他们竟敢首先害了我!”她选择了复仇方式作为自己对命运的抗争。

她坚定地说:“女人总是什么都害怕,走上战场,看见刀兵,总是心惊胆战;可是受到丈夫欺负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比她更毒辣的了!”[2]她的复仇不仅杀害了伊阿宋要迎娶的公主和公主的父王,更有自己的两个孩子。

对于安娜而言,在弗伦斯基出现之前她虽对爱情有着模糊的憧憬,但并没有主动对这样的生活发起过挑战,直到情人出现疯狂地追求点燃了她,她才选择了爱情。

在她和弗伦斯基私奔在外的时光里她也并不是完全享受爱情的甜蜜,还一直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更是思念和放不下自己的儿子。

面对丈夫卡列宁的抛弃和情人弗伦斯基的遗弃,她是无措的,所以选择了更为悲剧的卧轨自杀。

三、悲剧成因比较(一)、社会历史原因在欧里庇得斯创作《美狄亚》的年代,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由盛转衰,传统的宗教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妇女的地位变得低下,几乎与奴隶差不多。

在一个家庭中,男子可以参加社会活动,而妇女只能在家里劳作,至于婚姻,男子可以遗弃妻子,而妻子却没有能力反抗丈夫。

在戏剧中也有表露:“即使你丈夫爱上一个新人——这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事——你不必去招惹他,宙斯会替你公断的!”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创作出来的美狄亚,她的社会地位低下,伊阿宋是敢于抛弃她的。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的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正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正如书中所说:“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

”在这种猛烈冲击下,俄国旧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人的思想意识等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当然,个体的家庭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悲剧不断上演,妇女的命运也发生着变化。

在那个年代,出轨行为比比皆是,上流社会是肮脏虚伪的。

“而在当时的坏境下,偷情并不可耻,而是被上流社会默许的,但是公开示爱却是‘不道德’的,备受上流社会唾弃,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是在于众人为敌,与社会为敌,所以即使安娜遇到的是真爱,她的‘爱情’依然会迅速走向灭亡。

”[3]这样的社会坏境,安娜的爱情注定不能久存,悲剧很快到来。

(二)、宗教文化原因“安娜生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旧的封建宗教习俗正在瓦解,人们正在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

”[4]但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旧的宗教习俗,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就是旧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

在宗教婚姻制度造就的婚姻下,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安娜有了外遇,但是让他恼怒的并不是出轨的行为本身,而是妻子竟然不顾自己的声誉不肯与情人断绝往来。

他认为婚姻是神的意志不能违背,与妻子大谈婚姻的宗教意义,其实妻子与什么人相好他并不在乎,他在意的是妻子的出轨会让他接受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目光。

在安娜内心的深处其实还是受到宗教习俗的束缚,她认为在上帝面前自己是有罪的,负罪感一直占据她的心底。

这种宗教文化下,安娜追求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狄亚选择了复仇的反抗方式对抗命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因素。

“一方面,西方民族以个人为本位,古希腊人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是主导一切的核心。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没有道德意识,只有自我意识。

美狄亚出身‘蛮夷之邦’,带有原始人的气质,一切行动任凭人的本能,爱恨分明,没有造作,没有虚伪。

美狄亚杀死自己的儿子使丈夫绝望,使负心人备受良心的煎熬,最终达到复仇的目的。

另一方面,西方是个信奉宗教的社会,基督教文化以罪感文化为基础,人出生便意味着原罪,人活着意味着罪孽。

对他们来说,死亡是解脱苦海的最好办法,要让他们经受人间的诸般痛苦才能解脱。

美狄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才让伊阿宋生存下来,以便使他的余生颠沛流离,没有妻子,没有子嗣,使他后半生在忏悔、赎罪中度过,这是一种更为残酷的惩罚方式。

”[5]在这个人类文明的起始年代,还保留着原始的诸多习俗观念,宗教对人的束缚是软弱无力的,人们身上原还有始的暴力特征以及希腊所崇尚的追求个人价值、自我中心,这些特征在美狄亚身上展露无遗。

这样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美狄亚自然敢于背叛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国家,杀害弟弟,杀害丈夫的外遇甚至自己的孩子。

(三)、女性的自我缺失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提到:“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6]这种思想认为男女出生时并无差异,而是在后天坏境中被分明。

对于安娜和美狄亚来说也是一样,她们也都有其自身的天性,在后天的爱情、婚姻生活中被改造、被束缚。

她们所处的男权社会下给她们划定了“天使”与“妖妇”的归属。

符合男性审美理想的形象有着天使般的美丽、纯洁、善良和无私。

而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的女性,都被指为妖妇。

安娜和美狄亚在男权思想下就经历了从天使到妖妇的转变。

安娜选择了与弗伦斯基的爱情,甘愿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子,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

美狄亚为了心爱的人,盗取“金羊毛”、杀死弟弟、叛父叛国。

这些都是女性在爱情生活中自我的缺失的体现。

安娜完结与卧轨自杀是因为在付出一切后无路可退,对现实的世界臣服。

美狄亚选择复仇杀死所有人是自我丧失之后被抛弃后的对现实世界的逃离。

“安娜最终回归传统,美狄亚逃离传统,两者都未能在男权社会里求得生存,而是迷失了自我,以致走上悲剧道路。

”[7]两者都未能真正地发现自我、回归自我,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安娜和美狄亚都是西方弃妇形象的典型,两者的悲剧命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译林出版社.2014.[2]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外国剧作选(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4]张晴.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5]张忠慧.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17).[6]克罗蒂娜蒙泰.第二性波伏娃[M].胡小跃译.作家出版社.[7]张旭.自我缺失:安娜与美狄亚两种反抗的共性[J].文学教育.2012(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