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

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称霸主要标志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

同时在现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

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

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9.“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

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

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

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

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

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春秋霸王介绍:郑庄公姬姓,名寤生(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号称“春秋小霸”。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

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

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

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

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

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

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

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

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

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

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

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

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

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

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

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

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

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

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

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

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

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

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

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

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

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

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

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

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

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

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

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