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老年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老年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等多种炎性细胞成分参与的、以气道高 反应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3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反应和调节 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病理生理变化特点是:典型的气道炎 症改变减少,但气道结构重塑显著。
40
(二)临床表现 1.诱因 2.症状 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 典型表现是发作性咳嗽、胸闷、
6
2.身体评估 a. 一般状况,如生命体征、精神及营养状况等
b. 体位
c. 胸部评估,如有无桶状胸、呼吸运动情况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包括血液、痰液检查,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7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概念
肺炎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
流行性感冒
支气管肺癌
睡眠呼吸暂 停综合症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20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痰细菌学检查 3.X线检查 约50%病人有白细胞计数增多 痰涂片、痰培养 炎症浸润阴影,下肺常表现为小片 或斑点状的炎症浸润阴影。 (四)诊断要点
依据病人出现症状、体征,结合胸片可做出初步诊
断,病原菌检测可帮助确诊。
21
(五)治疗要点
1.抗生素治疗 最好根据细菌培养、药 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 2.对症和支持治疗 3.防止并发症
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46
(3)病情观察:特别注意意识和缺氧状况的改变; (4)氧疗护理:吸氧流量为每分钟1~3L,持续吸 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注意观察病人缺氧是 否改善,并做好机械通气的准备。 (5)饮食护理: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6)口腔和皮肤护理 (7)用药护理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分泌物增多和粘稠有关
18
老年人肺炎的易感因素主要有: 1.解剖结构改变和器官功能减退 2.免疫功能减退 3.口咽部定植菌增加
4.患病的危险因素增多
19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畏寒、寒战、发热等毒血症多不明显,咳嗽、咳 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不典型,非呼吸道症状较
为突出。
2.体征: 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严重者可出现低体温;容 易出现发绀;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以细小湿啰 音为主,可伴有干性啰音。
呼吸紊乱指数(AHI):
指平均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次数+ 低通气的次数。
4
2.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1)肺容量:肺总量变化不大,肺活量随增龄减
少。
2)通气功能:通气功能降低
3)换气功能:PaO2随增龄而降低;而CO2维持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4)气道反应性:气道反应性有所增高
5
(二)护理评估 1.病史 (1)患病及治疗经过:病人患病的起始情况、持 续时间等。 (2)过去与其他病史:是否曾患过可能影响呼吸 功能的疾病。 (3)心理—社会资料: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家 庭、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4)生活史:出生地和居住环境、职业、嗜好、 社交情况、家庭经济等。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16
(八)健康指导 1.预防疾病的指导 2.预防接种和用药指导
17
第三节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 炎
老年人肺炎以细菌性肺炎为多。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 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需氧革兰 氏阴性杆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
11
(三)并发症
1.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2.细菌性支气管炎
3.细菌性肺炎
12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显著增多
2.病原学检查: ①鼻粘膜印片检查抗原:可快速 诊断;②病毒分离:确诊的重要依据;③核酸检测:
特异性高。 3. 血清学检查
(五)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季节、流行地区、临床表现、结合体查及 X线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可确诊。
22
(六)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体温过高 2.气体交换受损 与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 与肺组织炎症有关
(1)体位:取舒适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2)病情观察:动态观察病人意识、呼吸状况、 呼吸困难类型,检测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变化。 (3)氧疗:一般病人给予低流量吸氧,严重者应 尽早应用无创机械通气。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粘稠; 衰弱无力;反应低下有关。
48
第六节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一)概念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SAS): 指每晚睡眠7h中,呼吸暂停反复发生在30 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超过5 次以上(老年人10次以上)。
49
呼吸暂停:指口和鼻气流完全停止至少10s以上 低通气:指口、鼻气流降低到正常气流强度的
50%以下,并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4%;
13
(六)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和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高热、剧烈咳嗽予以对症处理 3.抗病毒治疗:应早期用药 4.抗生素的应用:积极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 5.免疫调节治疗:增强免疫功能,加速康复
14
(七)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体温过高 与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 (1)一般护理:病人发热时,按照发热病人的护 理常规进行护理。 (2)补充水分:应鼓励和提醒病人多饮水,1-2L/d 失水明显者可静脉补液,补液时注意控制速度,避 免导致急性肺水肿。 (3)饮食: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 半流质食物,以补充发热及呼吸加快引起的营养物 质消耗。
44
2.慢性持续期治疗 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长期治
疗措施,并加强对病人遵医行为的管理。
45
(六)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气体交换受阻 与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多导 致气道阻塞有关。
(1)环境与体位:室内空气清新、室温基本恒定,
病人采用舒适体位;
(2)缓解紧张情绪: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47
(七)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2.控制发作诱因 3.自我检测病情:指导病人及家属识别哮喘发 作的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学会利用微型 峰流速仪来定期检测最大呼气峰流速(PEF), 如PEFR50%~80%,为警告区,说明哮喘加重, 应调整治疗方案;如果PEFR<50%,说明病情 严重,需立即就诊。 4.用药指导
4.运动功能评定:在进行运动功能评定 过程中若病人出现异常应停止试验。 常用的评定方法有恒定运动负荷法、 运动负荷递增法、耐力运动试验。 5.呼吸肌力测定 6.支气管分泌物清除能力的评定
35
(七)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粘 稠;衰弱无力;反应低下等有关 (1)评估排痰不畅的原因 (2)维持合适的体位与环境 采用头胸略前倾 坐位,维持病房合适的湿度; (3)采用有效措施促进排痰 1)体位引流 2)胸部振动和叩击排痰 3)气道廓清技术 (4)用药护理
42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老年人哮喘诊断的主要方 法,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扩 张剂吸入或强化平喘治疗试验。 (四)诊断要点 对典型病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 对平喘药的反应可做出临床诊断,但有 的老年人表现常不典型,需加注意。
43
(五)治疗要点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轻、中度发作 多数通过吸入β 受体激 动剂可缓解 2)重度、危重发作 需进行综合治疗,包 括①吸氧;②迅速缓解气道痉挛;③适当 应用人工通气;④控制诱发因素;⑤处理 并发症。
2.影像学检查
3.血气分析
4.痰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30
(四)诊断要点
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等 综合分析确定。经肺功能检查显示存在不完 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时可确立COPD的诊断。
临床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 的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 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症状将 COPD分为5个等级。
23
(七)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2.预防发病 3.识别肺炎的征象并及时就诊
24
第四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 阻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 进行性发展。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 该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有关,其患病率和 死亡率均高。
31
(五)治疗要点
COPD的治疗目的: 阻止症状发展和防治反复急性加重; 减缓或阻止肺功能下降;
改善症状和活动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32
1.稳定期治疗 (1)解除支气管痉挛
(2)祛痰
(3)长期家庭氧疗(LTOT) 2.急性加重期治疗 (1)积极控制感染 (2)促进气道通畅
(3)纠正缺氧
33
(六)护理评估/功能评定 1.一般评定 2.肺功能检查 3.呼吸困难评定 美国胸科学会分度法将呼吸困难分为4度, 1度:在平地上与常人一起行走无气促,但上坡、登阶梯 时则出现; 2度:以自己的速度步行1英里无气促,但按正常人速度 则出现; 3度:在平地行走100米或数分钟即有气促; 4度:穿衣、说话也有气促。 34
2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吸烟 2.大气污染 3.感染 4.过敏因素 5.呼吸系统的组织老化 6.其他 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不良等
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 理改变。
26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 部分病人的咳嗽、咳痰有时间规 律,尤以晨起为著。初时在急性发作期明显,随 病程可发展为常年不断。 (2)咳痰 多为白色粘液或泡沫状痰,不易咳出, 合并感染时痰液为脓性,痰量增多。 (3)气短或呼吸困难 气短被认为是COPD的标志 性症状,表明肺功能损害已达到中重度。 (4)喘息和胸闷 (5)其他 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15
(4)降温护理:采用物理降温为主,慎用解热药, 以免大汗加重脱水。 (5)口腔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定 植细菌,预防继发支气管、肺组织的细菌感染。 (6)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 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7)病情观察: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危重和合并细菌感染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