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姜秉国 韩立民摘要:蓝色经济区是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因素的复合功能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立足于山东半岛地区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等基础条件,实现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宏观上要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从中观上要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项目带动;从微观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功能。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2009年4月21日至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随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山东省沿海7市也纷纷展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研究和规划,旨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整体部署。
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热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科学界定蓝色经济区,对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在界定蓝色经济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论证。
一、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①。
经济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分工进行有效整合的结果。
经济区建设既涉及地理环境因素,也涉及经济科技和历史文化因素,是由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土壤(岸线和海域)、气候的相对一致性和与之相协调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涵盖自然环境、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
习惯上,人们把海洋经济称之为蓝色经济,海洋产业称之为蓝色产业。
但是,我们认为,蓝色经济比海洋经济的概念更大,内涵更丰富,它应该是直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以及依托海洋所进行得经济活动的综收稿日期:20090622作者简介:姜秉国,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266071);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发展中心研究员(青岛266003)。
① 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合。
蓝色经济的外延不仅包括海洋产业,也要包括众多的临海产业。
更广义地讲,蓝色经济区是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因素的复合功能区。
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要求,以海陆统筹为基本途径,海洋优势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合理配置,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
———从地域视角看,蓝色经济区位于沿海地区,海岸带地区是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从文化视角看,蓝色经济区以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为其鲜明特色,区域内居民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从经济发展视角看,蓝色经济区是国家海洋经济最集中的区域,海洋产业发展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对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蓝色经济区是生态文明示范区,肩负着最大限度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任,做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的有机统一;———从科技创新视角看,蓝色经济区是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先地区,代表国家海洋科技实力和水平,并在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从对外开放视角看,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紧密的外向型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港口密集,外商直接投资聚集度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区域。
总之,蓝色经济区以海洋为特色,但又不局限于海洋,它所强调的是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其基本特征是:陆海一体与海陆统筹、海洋科技先导与外向辐射、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开放互动(向海、向陆)与城乡一体。
作为沿海地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标志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较高级阶段。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分析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发展战略以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山东半岛地区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和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具备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基础条件。
1.资源基础。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提。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对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6种海洋自然资源进行丰度评价,山东省位居沿海各省市之首。
通过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建立相关海洋产业门类,不断集中、转化和成长为海洋经济,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相比陆地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开发所表现出来的难度大、科技依赖度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以及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高技术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趋势,使海洋人才、海洋科技、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综合管理等海洋社会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山东省海洋社会资源聚集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海洋科技人员总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中央驻鲁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有15个,海洋界两院院士16人;已建成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4家,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已经启动。
高度聚集的海洋社会资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山东半岛率先在全国建成蓝色经济区成为可能。
2.产业基础。
海洋产业结构决定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①。
因此,作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海洋产业发展带动临海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
2007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3675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长15.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占全省G D P的比重上升为6.6%。
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基①张静、韩立民:《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本实现调整升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科技新兴海洋产业不断成长,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07年的18:38:44。
可以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遵循海洋产业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一定程度避免了海洋产业的“同构化”和“低度化”①,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基础。
3.生态环境基础。
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经济效益可以不断提高,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则会严重损害海洋经济效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支撑,不断提高海洋经济效益,最大限度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局限。
总的来看,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全省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和较清洁海域为主,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据《2006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白皮书)》显示,2006年山东污染海域面积比2005年减少14%,适合海洋生物生存和海水养殖、游泳的水域占到了90%。
2008年,山东新建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各类海洋保护区达到2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15万公顷。
不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实现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以及蓝色经济区的高水平建设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
4.城市化基础。
沿海中心城市同时集聚了大部分海洋社会资源和优势海洋自然资源,是海洋产业密集区,以及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
沿海地区城市化不断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提升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竞争力;同时,立足于本地海洋自然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特性,通过发展相关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促进沿海地区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方面。
目前,山东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为4379万人,全省总人口9367万人,人口城市化率为46.75%;2005至2007年间,山东省人口城市化率同比分别提高1.5、1.1和0.65个百分点。
半岛沿海地区是山东城市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山东城市化质量指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青岛、威海、济南、东营、烟台,均位于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范围内,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坚持与半岛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互相推进。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
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
我们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水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全面考量。
1.宏观发展层面。
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发展,从宏观视角审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要面临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问题。
科学规划问题的关键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如何准确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此基础上规划蓝色经济区未来10年到20年的发展进程。
在2009年5月到7月2个月内,国务院先后通过并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福建、江苏和辽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三大四小”的发展格局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