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0805180079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学生姓名:母智芳属系部所:建筑工程系专业班级:园林工程技术二班指导老师:宿茜倩定稿时间:2011年4月前言 1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32 园林艺术的发展 4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6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7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8三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9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9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9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9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10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10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10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11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12四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2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12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12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摘要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传统宗教道教儒家佛教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
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
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
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
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
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
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
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2 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一词在古籍及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周密撰写的娱兴园郴以园林为书名。
明代计成著的《园治》一书中多次运用园林一词,如“园林巧于因借’。
诗中更常见,如唐代岑参有“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自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诗句,建国后“园林”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我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含蓄深遂的意境,让人们从中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陶冶与启迪,从中可以欣赏到那些秀丽的山水,奇花异卉,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
古人把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作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相和谐的这一哲学基础。
这种性格心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性。
西方文化与之相比相比,显然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
因此,他们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对造园来说,西方强调人工的因素,强化人造的力量。
以植物景观而言,西方喜欢以人的意志塑树形,而中国IUZE“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思想支配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山水掺人生活的周围,并想象成人格的象征,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情趣。
所以造园配景,便是天地造化,处处倚借原本的自然景色,古典园林的人造景观也以力求真实仿效r自然为最高追求。
同时又认为人只有忘却私我,保持本心,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也间接促使造园、造景,植物配置重视文化内涵,构成了极富文化意趣的古典审美意识。
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
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
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
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
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