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六第六讲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夏: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首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叫比德思想。
比德,就是君子比德,这是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理性主义精神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观照往往同人的伦理道德相联系、相比照,而形成君子比德的思想)。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它具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品质或者叫性质。
比如说梅花凌寒而开,你看漫天飞雪的冬天,别的话都凋谢了,梅花它开放了,不畏严寒。
竹子中空有节,中国人历来讲节气。
还有玉石宁碎勿折,具有这样特殊的品质,所以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君子,追求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学习的榜样,追求的一种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比德。
大家也晓得,它是起于而且形成于先秦时期。
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做人是很有影响的。
那么我们园林里面就是比较多的突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把君子比德的思想,同中国园林的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
园林里面有山水、花木这些元素。
那么造园的时候,赋予这些元素的比德的这种思想,那就是我们园林里面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二点,跟大家讲一下山水泉石的审美特性。
我刚才说了,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园林里面运用体现。
怎么体现呢,一方面就是构园要素的处理,那么构园要素里面,在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里面,山水、植物是比较重要的,是精心的去处理的。
我们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比方说建筑学、环境艺术这方面的同学,那就更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东西。
我们看一下,这个山水泉石在中国人眼里,它是有灵性的,它有时候还是有生命的,它有特点的。
我们看一下,中国山石观赏形成一种观赏文化。
对于石头,如何去观赏它呢,那么中国人眼里石头它有特性,而我们通常说的观赏石头,特别是江南的湖石——太湖石,观赏它有漏、有透、有瘦,有着三种说法。
这就是李渔——清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学家,在他的《闲情偶寄》里面就写到,石的观赏有三大特点,就是透、漏、瘦,后来有人又加了一个“皱”。
这就是中国人观赏石头,它的特点。
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的一种状态,是不是啊。
石头这种奇怪的形状、独特的形状是大自然造成的,不是人工做成的,这就叫做鬼斧神工,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追求自然天成。
所以我们去欣赏它的时候,就可以懂得这一点。
我们看看,这就是我在前面跟大家说过的上海豫园里面的一块名石——玉玲珑,你看是不是玲珑剔透啊,有意思啊,这个就是所谓的透。
那么漏呢,就是透漏,你把水浇上去,它可以沿着那个缝隙流淌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叫漏。
瘦呢,俊俏、挺拔、有精神是不是,这个“瘦”体现了一种精神。
你看这就是我跟大家说的,苏州留园里面的一块著名的石头,被称为江南私家园林里面最有名的,三大名石之首排在第一位的冠云峰。
你看这个石头,几米高,很高,再看它上面有一个通透的孔,很有特色,这就是瘦。
还有后来又有人给它加了一点“皱”,特别是湖石,这是它的突出的特点之一,天然的生成的,皱皱巴巴的,更增添了它的一种天然的美感。
这就是我跟大家说一下呢,晓得怎么去欣赏。
中国的赏石有什么样的特点,抓住这些事物的最独特的方面,我们才能真正地去欣赏它。
我们看一下,在孔子《论语.雍也》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什么意思?它实际上同孔子眼里面的,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跟人联系起来,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君子比德的思想。
在孔子眼里,智者为什么去欣赏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给人一种流动的这种感受,引起智者的一种想象。
那么仁者乐山,山是巍然不动的。
仁者,他面对大山感到一种很泰然的这样一种感受。
这就是我们说的,就是主观和客观要产生一种共鸣,才达到这种欣赏的境界。
而我们传统文化就是增添我们产生共鸣能力的主要的渠道,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
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面对这个巍然的大山,我们是不是有一种静然、泰然的感觉呢,山的特点突现出来了。
那么石头,山石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石头有它的特殊的品质——坚定,有一种不媚权贵的这种象征的含义。
所以中国园林里面有很多有名的石头,它体现了园林主人的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一种情操。
你看北京恭王府假山上就立了一块石碑,这个石碑上面刻着:“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实际上是源于《易经》上面的卜辞里面的句子。
你观赏它要是有这样的一种修养的话,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这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从我们平常所听到的,比方说“寿同金石”,这表明长寿,石头形成时间非常漫长,所以有人称石头为太古、万古、千古,这是对石头一种由衷的赞叹。
它形成的时间非常漫长,所以我们民间,我们平常说一个人高寿,就说他寿同金石,可以看出来。
还有呢,大家更熟悉的就是“海枯石烂”,表示两个人的坚定忠贞海枯石烂。
除非像海枯干了,像这个石头一样烂掉了,这样一种比喻,可见石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石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乃至是一种内涵。
说到石头,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古代有一些著名的关于石头的故事,爱石成癖。
比方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石头就很钟情,他就曾经留下对石头的感受,写下了咏颂石头的一些诗。
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来说,我就说到了宋代一位著名的艺术大师,那应该是多方面的才能,就是米芾。
米芾爱石成癖,爱石头已经成为了一种癖好。
有一次这位老兄到一个朋友家里去,看到朋友家里有一块怪石、一块奇石,他一看呆了,眼睛就不转了。
就像钱迷看到一堆金子一样的,眼睛绿了,看了半天醒过来了,跪下去了,跟石头称兄道弟,结为兄弟。
边上的朋友一看,完了,疯了,所以米芾就留下了一个绰号,也叫做美名啊,就叫米癫。
你看到古籍里面很多米癫、米癫,就是指的米芾。
癫,疯疯癫癫,留下了这样的美名。
所以你看在中国文人眼里,这些自然界的事物给他一种什么感发,给他一种什么激励,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呢,是处处有这方面的体现。
第三个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花木的审美特征。
花木在园林里面的地位很高,它体现了美,还体现的一种文化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就是姿态的美、特征,还有颜色,我们前面讲过的,就是留听阁、远香堂,远香堂是一种嗅觉的感觉,有些植物还有一种气味,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我主要说一下植物花木在中国文化里,也就体现在我们古典园林里面的一种什么呢,文化方面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人,中国人的一种理想,也就是君子比德的这种思想。
在园林里面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树木,比方说松柏,比方说竹子,比方说荷,比方说梅,比方说菊,比方说兰,这是常见的。
松竹梅兰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在中国的绘画作品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些植物具有一种特殊的品质,这个是有文化含义的。
比方说松,就给人一种贞、一种古——古朴,一种挺拔这样的感受。
你看孔子留下的《论语》里面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大冬天的,别的植物呢,杨柳啊叶子都掉了,松树一样的坚挺,一样的挺拔,这个就反映了松树的一种特殊的品格,不被环境的,那种恶劣的环境所屈服。
一个君子不能因为环境我就屈服了,这就是一种象征。
那么还有一种植物,我们看到松竹梅,竹子在中国文化里很有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也是比较常见的。
说到竹子呢,它挺拔,中空有节,不畏严寒,还有呢四季常青,这都是竹子特殊的地方。
关于竹子就有很多文人,钟情的这些传说。
比方说《世说新语》,毛主席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很有意境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面就有这样的记叙,记叙了王子猷,就是徽之,王羲之的一个儿子,“尝暂寄人空宅住”——曾经寄住在一个人的空房子里面,暂时住一下,“便命种竹”——便叫人快点来种竹子,别人就不理解,你临时住几天,干嘛要种竹子,就问“暂住何烦尔”——暂时住几天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你猜这位老兄怎么想啊,他对别人瞪着个眼睛,你看——“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看了这些不理解的人,望了半天,突然来一句,一天都离不开竹子。
从这个记叙里面,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个王子猷,就是徽之,他对竹子钟情到一种什么程度。
到了宋代苏东坡,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苏东坡对竹子也是钟情的不得了,怎么不得了啊,看一下他说的话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后面还有话,我不打出来。
瘦了还可以医,俗了就完了。
这表明了苏东坡追求高洁。
他以竹子作为比喻,表明了他的一种追求。
你看宁可吃饭不要肉,但是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竹子,竹子给他一种什么啊——激发他的一种高超的情操,可以陶冶它的情操。
面对竹子呢,竹子的特色就给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可以想到的。
你看到了清代郑板桥,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很有骨气的一个人,著名的书法家、著名的画家。
他就对竹子、对石头、对兰很钟情,他的作品多有这样的反映——“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后面我又引用了,就更表达了他的一种志向,更刻画的竹子的一种特殊的这种品质——“未出土时先有节,季凌云初上虚心”,你看没长出来,没出土的时候,笋子里面分了节,到了挺拔了,伸入凌霄了,中间还是空的,还是虚心的,把竹子的这种特性刻画出来了,可以说是古代对竹子的刻画里面,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
这是竹子。
我们看一下图片上面,就看到了竹子的这种特性,看到没有。
所以居住的四周应该种竹子,特别是学环境艺术的同学,以后要注意了,竹子布置在我们居住的四周是很有效果的。
再看一下梅。
梅令人疏,令人产生一种高洁的感受。
那么我们观赏梅的时候,我们就要联想到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就是诗人林逋。
他对梅的刻画可以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林逋也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人,终身是一个人,没有成家,通常的人说他是梅妻鹤子,就是伴梅和鹤生活,很高洁,追求一种高洁。
所以当时很多文人都很敬重他。
我上一讲里面提到的范仲淹,他就经常跟林逋去进行诗文的交流。
所以一个人高洁,是可以获得别人的敬重的。
你看他没有出仕,到了40岁以后基本上就住在西湖边上孤山上面,没有迈出孤山的范围,连近在眼前的杭州城,他不迈入一步,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
后来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林和靖先生。
和靖处士、和靖先生都是皇帝赐予他的谥号,连皇帝都敬重他。
这是宋真宗、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说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他留下的众多的对梅的歌颂里面,有两句诗应该说是非常有名的,就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的特性刻画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这是梅,那么梅,从和靖先生以后,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更高了。
这是有一年我在东湖磨山去看到的梅开了,上面刚下过一场雪,我把它拍下来,可以看到这个梅,它有一种美的特点。
再介绍一下兰。
兰的特性用《孔子家语》里面的一段话,可以把兰的特性刻画出来,就是“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