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第五章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一、背景
1、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史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渔获量产生了突发性增长。

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西洋鳕渔获量开始出现下降。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大陆架水域的渔获量开始下降,一直到现在,渔获产量的增加是靠公海和远洋渔场的开发。

目前世界上70%的鱼类资源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阶段,在最重要的200种海洋鱼类中,有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见邓景耀的文章)。

2、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简史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属渔获量上升期
特点:(1)捕捞能力低,海上生产全凭经验,使用的渔船90%是木帆船,而机帆渔船很少。

(2)产量不断上升。

(3)作业方式多种、合理。

有拖网、围网、流网、钓、张网等。

(4)多数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维持在很高的生产水平。

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渔业资源稳定期
特点:(1)机帆船取得迅速发展
(2)渔获产量相对稳定
(3)作业方式从多种作业方式→以拖网为主的作业转变,渔业结构走向不合理。

(4)某些重要经济鱼类产量出现下降。

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酷渔滥捕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期。

特点:(1)捕捞能力不断增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A、渤海主要经济鱼类已基本消失
B、黄海小黄鱼、带鱼形不成鱼汛
C、东海大、小黄鱼、乌贼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带鱼在低水平上维持产量
(3)捕捞能力超过资源再生能力,集中捕捞太甚。

(4)经济鱼类产量比例下降,而杂鱼、幼鱼比例上升
第四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开发外海、远洋渔业时期
特点:(1)木质机动渔船基本上已淘汰,大型机帆船和渔轮取得迅速发展。

(2)近海渔业资源出现种群更替,如东海的大、小黄鱼等资源衰退,作为
饵料生物的虾类产量大量增加,到90年代初期以后,鳀鱼、头足类
的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3)作业方式和结构不断调整,对网渐近淘汰,拖网占主导地位,拖虾网、帆张网、蟹笼等层出不穷。

(4)捕捞产量持续上升。

(5)近海产量所占比重下降,外海产量所占比重上升。

二、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可行性和必行性
为什么是必行的?
为什么是可行的?
三、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目的意义
1、繁衍生物、延续物种
2、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
3、获取最大经济效益(MEY)
4、获取最佳生态效益
5、扩大社会就业面
四、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内容和措施
(一)控制渔获物中的最小体长
1、规定可捕体长(体重)
可捕体长(也称生物学最小型):国际上规定鱼类必须至少有一次生殖机会,其首次生殖时所对应的体长叫可捕体长,也叫生物学最小型。

2、限制网目尺寸
3、控制幼鱼比例幼鱼不能超过20%。

(二)限制、禁止、发展的渔具渔法
1、禁止毒、炸、敲罟作业
2、严格限制电力、鱼鹰捕捞
3、限制张网、底拖网作业,禁止帆张网作业
4、发展钓、围网作业
(三)规定禁渔期、禁渔区、休渔区、保护区
禁渔区是指禁止捕捞或禁止某种或几种捕捞方法的渔业水域。

休渔区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捕捞作业或禁止某种或几种捕捞方法的渔业水域。

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而限制或禁止某种或几种作业的渔业水域。

禁渔期是指禁止在某渔业水域内以及某种作业的期限。

(四)、控制捕捞死亡
1、限制船网工具
(1)、渔业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是捕捞渔民的法律凭证,无证作业从法律上来说是违法。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

许可证规定了四方面的内容:渔场、时间、作业类型、渔具数量。

(2)、控制功率数
(3)、调整作业结构
2、限制渔获量
TAC:总许可捕捞量的限制制度。

IQ:个人捕捞配额制度
ITQ:个人可转让捕捞配额制度
(五)、开展渔业资源增值工作
1、人工育苗放流增值
2、建造人工鱼礁
(六)、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七)、加强渔业资源调查、提高渔业技术
(八)、建立和健全渔业法规、加强渔政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