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科学歌唱状态学院:艺术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石校昆职称:教授完成日期:年月日论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状态摘要:对嗓音危害最大的是用错误的发声方法。
声带是非常有弹性的肌肉,它的拉长和缩短用之于发低、高音,是很自然的,若你使劲不对或者歌唱方法不正确便会加重它的负担,所以必需使它在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中,不刻意让它负重工作。
若要嗓音健康,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声,使声带在正确的呼气支持下吹动发声,声音要始终唱在气流之上。
这种感觉就好比彩票摇奖时那个有数字的乒乓球一样,被气流吹起不停转动。
那气流正像我们的肺、肋肌、腹肌所控制的气息,那乒乓球就正像我们的声音,球的转动正如声音在振动。
唱在气流上的声音有弹性、轻松、婉转、优美。
关键词:发声原理美妙声音的标准科学方法嗓音健康用人的声音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演唱方式叫声乐,声乐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的艺术。
经过自己多年对声乐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知识与经验,现在来把它们一一整理出来供交流与分享,目的也就是要秉承一个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每个专业学生与人士不容忽视的关键!我会从歌唱的气息,共鸣腔体,咬字等方面来论述科学的发生,希望每一位学习声乐与爱好声乐的人们用最科学的方法唱出最美妙的歌声。
声乐的原理:咱们都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而物体的振动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产生。
如:风吹动树叶沙沙响;玻璃被石子击碎;钢琴因为有人弹奏等等。
人的声音则是由气息吹动闭合的声带发出来的,声带振动发声所产生的声波,由空气传播到耳朵里,就是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了。
那么歌唱的原理就是:肺中的其通过小支气管、大支气管和气管,推进到喉,吹动声带振动成声,声音从喉进入到咽再从咽进入口腔形成嗓音。
同时声音上入头腔、下入胸腔形成宏亮的混合共鸣,使声音通畅、明亮、更加动听。
每个人自呱呱落地起,就无时无刻不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符号来同这个世界取得联系,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但这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的本能的声音。
而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在舞台上面对千百观众,要把每个词清晰地送人他们的耳朵,要把每一种内心情感通过语言传达给观众,只凭自然的声音,没有科学发声的技巧和方法是不行的。
朗诵和念词都要尽先天的资本——声音的质和量……但在这先天条件之外,应该尽后天的技巧或方法。
寻求这种技巧与方法的活动便是科学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如被阐明起来,使大家可以知道,先天条件充分地可以增加他的光辉,即使稍不充分,也可以补尝他的缺陷,诗歌与台词的效果,便能保持着他们一定的难度,这种科学化的工作,我们目前正感觉有迫切从事的必要。
我们戏剧学院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即寻找阐明舞台语言发声上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最终达到清晰、洪亮、起伏跌宕的发音和符合各自人物的声音造型,从而淋漓酣畅地表达人物情感,为塑造各种舞台人物形象服务。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在整个教学中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可遵循,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我们教师来说,主要是解决怎样把科学发声结合到舞台语言实践中去。
一、美妙歌声的五条标准:声音的好坏应如何来评定,有没有标准?听人唱歌总是说某某好而某某不好;你说这个好而他说那个好,大多是凭感觉在评价的,这样常常会失误。
那么,声音的好坏究竟有什么标准呢?我总结了五点,即为五个字:点、润、灵、透、通。
五个字便于记忆也便于与五个要素形成对应。
(一)集中点歌唱状态的五个点:呼吸支点——丹田;声音支点——口咽;集中点——前额;提起点——后背上部;声音释放点——硬腭前端上唇处。
1、呼吸支点——丹田(小腹)呼吸时声音的动力,没有强劲的动力是不能支持震撼人心的歌唱的。
丹田的准确位置约在脐下三个手指的地方,通常说的“中气”、“底气”就是来自这个地方。
这部分肌肉要练的很有力量,再配合横膈肌、肋间肌等用它们来支撑气息。
有了底气声音就有力度,也为声音的上下贯通奠定了基础,但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气必须吸得深,否则大田用不上力。
如果没有丹田的支撑,气就会吊在上面,这就谓之“中气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中气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好坏的标准之一。
可见气息对于歌唱和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要,故从事歌唱职业是世界十大长寿职业之一。
2、声音支点——口咽世界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西班牙人加尔西亚(m •Garcia)一八九四年就曾说过“歌唱家真正的嘴应是口咽”。
著名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凯萨利Caesari也认为口咽是歌唱家的嘴。
大师们的认同,使我们认识口咽腔对于美好声音形成的作用很有帮助。
歌唱是咽腔要向后上方张开,后颈部要坚挺,声音要贴着咽后壁进入头腔,从头顶至前额的上方穿透出去。
同是一个脖颈,前面的喉部肌肉要放松,后颈部、咽后壁却是要用力张开,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喉部肌肉弱小不堪重负,而声带又在喉腔里,声带需要轻松自如的工作,故喉肌不得用力;另一方面因后颈部肌肉较强大,又不担任发声任务,由于力量后移致使喉部负担减轻。
由于口咽是调节的共鸣腔体,通过调整变化使它成为声音的着力点,所以它是歌唱声音的支点。
有人认为声音的支点在上前胸,即穿上衣时第二颗纽扣的地方。
从理论上讲凡是支点一定是着力的地方,如:一座楼房它的钢筋混凝土大柱子就是支点;一张桌子它的四条腿就是支点……不是着力的地方不可能是支点,上前胸应该是比较松(挺而松)的地方,它不可能是声音的支点。
要是说这儿是声音的支点的话还不如说喉头是支点,因为声音是从这儿发出来的,也因为喉头是要完全放松的地方,所以它不能成为支点。
(练习:在下巴、喉咙、两肩放松的基础上将上腭连同上唇向上提起打开,并将小舌头向上提缩,又打哈欠之感,这时口咽就打开了。
做此练习时要用小镜子照着做,检查小舌头是否提上去了;口咽腔是否打开了;舌根是否像“小山坡”一样太高了「舌根要放下去,否则口咽腔是打不开的」;下巴如果紧了则会包起来「变形」;上颌「颧骨处」向上提起就会成微笑状态。
)3、声音的集中点从头顶至前额是声音的集中点,将身体各共鸣腔的声音集中于此,向上前方穿透出去,这种高位置集中的声音结实、干净、清脆、穿透力强。
如果要让学生们辨别集中与散的声音概念,可将手掌拍击桌面听其“嘭嘭嘭”的声音;然后用一个食指勾起来用其第二个关节的顶端敲击桌面听其“叮叮叮”的声音,他们马上会告诉你后者是集中的声音。
可以做这个练习:深吸气,运用“丹田”支点支撑气息,两肋保持吸气状态,放松下巴、喉咙、两肩、面部,让声音从口咽腔后部上头至前额(集中点)。
4、提气点歌唱前,当完成了吸气程序后,丹田向内收与向股沟收拢的臀部肌肉相对抗,与此同时激起发声。
这一组对抗肌群共同将“气”从后背提至后背的上端,以保持喉部有足够的气压支持发声。
这后背上端的中央(颈椎骨的下方)即是提气点。
我国戏曲唱功常有“提气”一词,有的人误认为提气就是气往上吸,造成气浅耸肩,后来又知道气浅是不好的,所以干脆不说“提气”了。
其实我国戏曲唱功的用气、用嗓及使用共鸣腔方面与意大利美声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黑头唱腔的发声,早几年中央电视台播的十大铜锤花脸的发声真叫绝。
遗憾的是我国戏曲数百年来,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未从科学原理上进行研究,全靠师傅传授。
“提气”的目的是为了使胸腔有足够的气压供发声用,讲“气”往后背走是为了将力量引向后背,而使前胸、锁骨、喉头放松。
(练习:要用上提气点首先必须学会使用气息支点——丹田,只要运用了呼吸支点——丹田与臀肌对抗才能将“气”运到提气点。
首先要按要求站好,要感觉到“气”提到“点”上去了。
)5、声音释放点此点位于口腔硬腭前面上门牙处。
但必须上口盖打开才会形成此点,当声音达到此点时,嗓音洪亮并能充分释放出来。
当硬口盖稍放下一点,声音就会闷一些,吐字也不那么清晰,嗓音也明显没那么明亮。
尤其是高音特别明显,音越高口腔开得越大,硬口盖抬得越高,所以使用好这个点对唱高音有很大的帮助。
(练习:下巴放松、稳定「即不往下拉」,将上颌往上充分打开,像打哈欠一样「真打哈欠时下巴很紧」只是要完全放松下巴,后颈部坚挺有力。
反复练习打开,甚至完全符合要求才能练唱)(二)圆润润,是指声音润泽,一般形容甜美而灵巧的声音为“水灵灵”的。
好的声音如珠圆玉润,听着非常悦耳。
没有“水音”的声音是干巴巴的,当然不好听。
造成声音干涩的原因有以下三种:1、没有使用口咽腔共鸣,单靠或大多靠口腔共鸣。
2、没有在唱时带上所需要的感情(要以情带声)。
3、天生音质较干涩,这种情况较少。
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有效地改变它。
(三)灵活灵,是指灵活、灵巧。
美妙的声音一定是灵巧的,润泽而灵巧的声音一定是甜美的,让人一听就喜爱。
灵,就是有弹性的声音,而要做到声音灵活,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再整个发声系统中该用力的部位一定要用力;该放松的部位一定要放松,否则声音不会灵活。
2、声音一定要在科学的气息支持下运行,气息始终托住声音,气息本身就有弹性,用对了气,声音就会有弹性3、唱时要始终有激情,激情会带动气息,会使声音灵活。
就像你在看小品,看到精彩处自会哈哈大笑,这笑声就很灵活并能感染他人。
(四)透明透,是指透明即明亮的声音。
美妙的声音如同一泓清泉,清澈透明。
这种声音清晰度高,穿透力强,听起来悦耳,有助于歌曲吐字、情感的表达。
有的声音虽亮却尖锐刺耳,这是由于共鸣腔没充分打开而挤出来的声音;又未与中、低音区共鸣连通,在头腔共鸣中仅仅使用了额窦;还有气太浅的原因,这种“贼亮”的声音会让观众难受,一定要克服它。
要充分打开各共鸣腔,放松紧逼的部分肌肉,用气不要太猛,气要吸得深,这样才能练出明亮、柔和而悦耳的声音来。
(五)通畅通,是指声音要上下通畅。
前面讲了“点”,有了点就有线,通,就是要将五个点连通起来,这五个“点”好比五座城市,要用一个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联通起来,才能互相促进,发展更快。
身体的各共鸣腔互相连通组成一个庞大的发生管,就会形成“顶天立地”的、宏亮而立体的声音。
二、歌唱的呼吸:在歌唱发声中气息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声音是气息吹动闭合的声带而法术来的,气息使声带发声的动力。
学习声乐首先就要学习歌唱的呼吸,懂得了歌唱呼吸的原理,还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大量的练习,打好歌唱呼吸的基础。
(一)吸气1、胸式吸气法又称锁骨吸气法。
吸气浅,吸气时锁骨抬高,胸廓上踢,气息的越多,肩耸得越高,造成双肩,上胸,锁骨,喉肌一连串的紧张。
气仅吸在肺上部狭小的地方,其容量小,肺下部有着大容量的部位不但未利用,反而随着胸廓上提而缩小。
此法致使喉肌过分用力,发声器官极易疲劳。
由于气往上吸使得上胸饱胀,阻碍胸腔共鸣的产生,不能很好的形成“声柱”而影响声音的畅通,从而形成“吊着嗓子唱”的效果。
它还能造成声音挤卡和尖锐,实不可取。
2、腹式吸气法又称“横膈膜吸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