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教师·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作者贺英摘要: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这起抗冰保卫战中,新闻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阐述了新闻媒体在类似危机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应如何缓解社会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危机;生命周期;安全阀;安全系数;危机缓解一、危机的定义和危机的主要类型危机的概念众说纷纭,简要概括,可以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一般情形下,危机不仅导致社会物质的损失,更使人们的精神价值体系遭受冲击,并引起社会秩序偏离正常轨道,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

它和事物的常态相比,具有更多的偶然性、破坏性和继发性等特征,经常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根据斯蒂文·芬克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危机存在若干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潜伏期,即有迹象表明潜在有可能发生危机,显然这是量变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发生期,关键性的危机事件突然爆发,而且迅速演变。

第三个阶段是蔓延期,危机的影响在存在的同时逐步扩大。

第四个阶段是衰退期,危机的影响渐渐消退,但仍需保持警惕,以免危机重复。

这四个阶段就是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交替演绎,展示着危机生命周期的轮回。

危机事件有很多种产生和爆发机制,但是如果我们仅从事件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和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

1. 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主要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危机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灾”。

自然主导型事件,往往没有直接的人为责任,如地震、海啸、干旱、水涝、地质灾害等。

自然主导型突发事件,人类自古以来就难以避免,今后仍然无法消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加大了事物的关联性,从而放大了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的破坏力。

2. 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是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事物发展失序,从而发生的危机事件。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祸”。

如果再从细致的原因考察,我们可以把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分为社会生产型、社会交往型和恶意破坏型三种。

社会生产型是因为社会生产程序出现问题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

安全事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瓦斯爆炸、毒气泄露等就属于社会生产型。

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石化公司的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引起下游沿岸的哈尔滨、佳木斯,以及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社会交往型危机事件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失序而产生的危机事件,其中以群体对抗性事件为主。

而恶意破坏型则是指一些社会成员,因为种种社会原因,而采取的报复社会的行为。

如刑事案件、绑架劫持、恐怖袭击等。

3. 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原本属于自然型危机事件,在事件发生后,因为人们忽视了事件的发展,或在处理过程中措施不当,结果导致突发性事件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突发事件具有了很多的社会属性。

如始发于2002年11月的非典,因为少数人处理不当,结果在2003年春天波及到了24个省、266个县市,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公共安全事件。

危机事件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深不可测,难以估量。

9·11事件给美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500亿美元。

而据纽约《每日新闻》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11事件发生一年后,仍然有五分之一的纽约人认为袭击会再次降临。

专家们估计,至少有100多万纽约人长期存在心理问题,而由此产生的怠工、消极情绪所造成的隐形经济损失则无法估量。

二、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体现自今年1月10日起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给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危机突发时正值春运期间,造成安徽、江西、河南等14省份7786万多人受灾,广州、长沙等地旅客滞留严重。

在这起公共突发事件中,媒体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迭起。

特别是SARS疫情、松花江水污染、伊拉克战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更是震惊寰宇,举世瞩目。

这些重大突发事件与媒体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在信息化社会,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主要的信息源,因而新闻媒体在社会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演变和进程。

1. 在危机事件的发生初期,新闻媒体是瞭望哨普利策先生曾有句名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新闻媒体介入危机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潜伏阶段,媒体对危机有预警和监视作用。

由于自身的社会特征,媒体对各种社会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信息,避免危机的升级。

如果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让受众了解详细的信息,降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危害性。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在报道速度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005年11月21~27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使哈尔滨出现饮用水危机,得知此事后,东北网一方面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求证消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马上布置,准备启动应急报道机制。

在停水消息得到证实后,东北网当晚即推出专题,超常规采用音视频技术手段及时、直观地传达省委省政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指挥、协调各单位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的举措,报道哈尔滨在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情况,报道饮用水生产企业积极生产供应市民用水的情况,被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当哈尔滨市政府公布水污染的真实原因后,东北网在第一时间做了详尽的报道,使群众及时了解、把握身边环境的变化,很好的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 在危机事件的蔓延期,新闻媒体是安全阀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总是来势汹汹,大家来不及防备,一旦蔓延开去,很容易在人们心里留下阴影和恐慌,影响社会安定。

这个时候,新闻媒体执行了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当好安全阀是和谐社会中传媒功能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传媒发挥“安全阀”功能。

“安全阀”功能在社会学中也称为“排气阀”理论或“减压阀”理论。

在组织系统中,团体间,个人与组织间及各层次间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广泛的冲突。

矛盾和冲突不能掩盖、压制,而应让它表现、发生、显现出来,有利于不同观点情绪的宣泄,使有对立情绪的人在心理上获得平衡,有利于矛盾的缓和和解决。

大众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负有协调社会的使命。

社会情绪、意见通过媒体这一公共平台得以释放,会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减了压,使社会系统维持在一个安全系数之内。

2003年新闻媒体在非典来袭的时候就做得很到位。

前不久美国备受瞩目的校园枪杀案,美国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事情过程的披露、总统到平民表示的震惊、悲痛和悼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受害者和家属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的慰问,最终将这一特大悲剧软化和暖化。

3. 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新闻媒体是助推器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权利之一,通过媒体报道的事件,往往能引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化解危机,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少。

2006年5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根据煤矿主向上级的汇报资料说,只有5名矿工被困井下,但实际情况是56名矿工被困井下,无一人生还。

5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节目《时空连线左云矿难瞒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随后,左云“五一八”矿难中的12名渎职犯罪人被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

这是近年来山西查处煤矿事故背后渎职犯罪、处罚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个结果与东方时空这一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行动是直接相联系的。

可以说,没有媒体的揭露和监督,笼罩煤矿的黑幕可能还会继续“遮天盖地”,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和治理。

三、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如何缓释社会危机1. 媒体要快速反应媒体快速反应是危机缓释的重要前提。

尤其是面对突发的危机时,民众由于迫切关心自身的安危和权益,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信息。

在这时,如果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人们就会转而寻求别的信息来源,流言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和壮大的空间。

这些不负责任的流言或小道消息,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民众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舆论混乱。

2003年SARS流行初期的情况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SARS风波到禽流感,我国的主流媒体在进行舆论缓释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许多措施日渐成熟。

政府与媒体逐步走向坦诚开放的轨迹,民众的恐慌与不安也随之消除。

因此当一些地区出现禽流感的时候,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及时公布最新的检测结果,民众在面对详尽而客观的信息时并没有表现出恐慌情绪。

2. 媒体要多作正面报道危机发生后,媒体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公众保持社会正常运转。

这样,对危机的解决才能起到积极作用,达到稳定民心,保持社会体系正常运作的效果。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除了讨论恐怖分子是谁,政府是否要报复,报复的程度如何等问题之外,更多地呼吁公众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生活,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做出的最有力的回击。

一些报纸则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鼓励公众走出家门,去加油,购物,消费,媒体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使公众渐渐走出恐怖事件的阴影。

3. 建立舆论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一旦等舆论压力形成之后将要面临着非常被动的局面,并且把舆论向有利方向引导也异常的艰难。

因此,建立舆论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非常重要。

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应该保证媒体介入事件的报道,这对占领舆论先机非常重要。

但这已不是媒体本身可以完成的事情,应该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部门应该与媒体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同时,尽快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案件,应由负责事故处置的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主动配合媒体,帮助大家积极主动地从正面引导舆论。

消息报道之后,网络媒体迅速组织监控和评论,针对网络上不利的言论进行疏导,把舆论向健康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郭钦.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J].新闻前哨,2003,(2).[3]冯露.浅谈批评报道的选择艺术[J].记者摇篮,2004,(2).[4]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