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学派早期的发展
• 一般认为道家的开创者是老聃,其学说的核心是“道”, 主张“自然”、“无为”,与出世的儒墨各家相背,并由 “无”的概念生发出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擅长于 逆向思维的论证。 • 老聃之后,道家并没像儒家那样传承井然,也没有像墨家 那样组织严密,但流派众多,也涌现了许多极具学术价值 的流派极其代表思想。 • 道家的早期传人主要有:关尹、列御寇、杨朱(其中关列 二人继承了老子的“貴柔清虚”思想套路,而杨朱却因为 其入世精神广受道家内部的批判)
• 庄子认为,儒墨的道德哲学用心虽善,但蔽在师心自用, 缺乏自然哲学的基础;而庄子的道德哲学完全和自然哲学 打成一片,他的道德可称之为“不仁之仁”、“不义之义 ”。庄子反对从爱憎(亲亲观念)出发建立道德信仰,要 求道德律与自然律统一,故不仁不义,不强调为别人服务 的动机,也不强调利他主义的效果,这种动机和效果都是 外在的。庄子认为,儒墨爱人利人,这已经先把自我与非 我对立了起来,已经违反了自由律;儒墨预先假定了要为 别人做好事,这就已经在名利中。所以,最高的动机和效 果无须刻意表现出来,圣人“为而不恃”,无意插柳柳成 荫,只要客观上符合了事物的内在尺度应就是人的最高道 德
人物介绍
• 老子是谁? • 相传有三人:一为李耳,二为 老莱子,三为周太史儋。 • 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春 秋末期人。司马迁《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 • “生命的存在”者,“道”的化身 。
庄子其人
•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 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人。 •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 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 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看到了社会进步伴随的衍生丑恶但却因此否定了 人类的文明进步,主张抛弃文明,这是一种片面 的虚无主义。 • 道家指出国家、法律、道德等社会管理手段对人 和人的本性的束缚特别是摧残,这在传统社会中 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然而,因此而否认了国家 、法律、道德等的存在意义,倡导放弃智慧的“ 愚民”政策也成为阶级统治者的“良方”
柔弱处下
3. 贵柔 • 人们应遵循“柔”的规律,培养“贵柔”的美德。 人们应经常保持“柔”的姿态。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辩若讷”“大 巧若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清静无为
• 4.清静无为(对战争乱世的看法) •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 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任 何一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都是百姓----普通士兵及战地 平民,“一将功成万骨枯”。“不以兵强天下”,以什么 强天下?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是对普天下百姓 的大仁。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学习与求知
• “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 ——克服学习和认识中的主观、矫饰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心要保持明净,摒除杂 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以 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 下观天下” 客观公正的认识的维度。 “虚而待物”的“心斋”主张 人的心应该是像玻璃杯的,唯其空才能装下更多
道家,教育,自然,人生的减法
•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法自然” 人是自然的人。最好的状态是婴儿般的素朴。 因此,道家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在人的身上施加人类 文明影响的过程,而应是把得之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的过 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 天”、求自然,抛人为。 不要以人为破坏自然,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对抗自然 命运,不要以天性去殉仁义之类名分。 例子:《马蹄篇》
庄周:道家直系
• 通过“剽剥儒墨”的方法,批判百家,提升道家地位,“ 以明老子之术”,使道家有较大发展。 • 发展了老聃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鄙弃和否定 社会的一切,而大力崇拜自然。(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 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追求人格 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外物篇》记庄子曰:“人有能游 ,且不得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对有能游是游 心,是精神上的自由;人所不能游的,是人置身于自然社 会之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就是自由与必然 的矛盾。 • 物我无别,是非无准,死生无待。(齐物论思想) • 自然主义、遁世主义、了教育活动和教育发展中的本质矛盾, 任何的社会性的原则都有可能背离自然法则,这种思想即 在某种程度上纠偏了儒家教育 ,也给以后世启迪。 片面性:比如对自然的过分推崇,无论天生什么都是美好的 ,反之则是邪恶的。 重新省视教育,全面认识教育 (自然人 社会人)
思想的双重性
• “闻之疑始” • 无事不可怀疑: • 自然现象 • 庄子的怀疑 社会现象 人的意识 孔子及其六经 培养怀疑的意识,学道不必尽信圣贤。
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
• 1.反对教条,反对儒墨的盲目崇拜。 • 2.反对恒常不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事 物是变化的,所以思想自然需要因时因地 而变
•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he)草饮水,翘 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 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luo • 同烙)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 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 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 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 者之过也。
论教育的理想人格
• 儒、墨、法诸家在谈论理想人格和教育目标的时候,都是 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体现在社会价 值之中。(即“人是社会人”)
• 道家的教育目标:达到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 • (“人是自然人”)
道德境界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圣人→神人→至人(三者虽为同指,但是抛弃的东西有高下之分) • 逍遥人物的特征: • 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 四无:无己、无名、无功、无情 • 遵循自然
教育目的
• 教育总目标:“道”。认识、追求、实现“道”,以“道”为中 心的教育思想。 • “道”的本质特征:“无为”。
• 所希望培养的人:认识、追求、实现“道”的人。“无为” 、“无事” 、“无欲”的人。 •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欲,而民自朴。
教育内容
1. 不争 即不争个人名利。 不争的具体内容:“不自见” 、“不自是” 、“不自伐” 、“ 不自矜”。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知知足 •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 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凡事不要走极端,时刻注意知足,时刻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方得长久。 →矛盾分析法、辩证法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
——“损之又损”的教育 制作人:谭露
道家教育思想
• 老庄及道家学派 • 论教育的作用 • 论理想人格 • 论学习与求知
老庄及道家学派
• 道家学派兴起于春秋末期而盛于战国,因其代表人物老聃 、庄周以“道”为学说中心而得名。 • 战国思想局面:两大显学——儒墨,争执不休;道家起而 参与,儒墨道三分天下。 • 儒家 • 墨家 共同性:“有为”,力变天下。 • 法家 • 道家 “无为”,适应世道。
•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道家提倡广博地求知,但却清醒的提出人们不能 沉溺于博学。 •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 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 名,不为而成。” •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 涯,殆而已矣!” • 二者都强调理性在人的学习和认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