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平面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
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规范》规定了平曲线最小长度如下页表示。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 公路 三级 四级 公路 公路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5.复合型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 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如 图2-31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6.C 型
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即
连接处曲率为0,R=∞)的形式称为 C 型。 如 图(2-32) 所示。
α
L′ δ L
h2 h1
S=MN
h
M
h3
N
图 2-24
设回旋线横距计算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6
2' 7
3'
4'
5
4
0'
5' 6'
3
R
7'
0
1
2
b
0
图2-25
视距包络线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Z 路中线 1:n 1:n Z
A
挖除 B C
1.2m
0
路面 1.5m Bjx
a
图2-26
开挖视距台
y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3)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
如 图2-29 所示。 型, 按直线—回旋线A1—圆曲线R1—回旋线—圆曲线R2—回 旋线A2—直线顺序组合构成。
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
R2/2 ≤ A ≤R2
式中:A —回旋线参数;R2 —小圆曲线半径,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2.S 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 S 型。
如图2-28 所示
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 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
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 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 小于1.5为宜。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
圆曲线
β
R=∞
R
A 线 回旋
图2-27
基本型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
圆
曲
线
回 旋 线 R1
R1
回 旋 线 R2
图2-28
型
圆 曲 线 R2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R1 线 曲 圆
回旋线
圆曲 线R2
图2-29
卵型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α =β
1+β 2
回旋线 回旋线
图2-30
凸型
∞
β
β
1
2
∞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 /R1 = 0.2~ 0.8 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D/ R2 =0.003~ 0.03 为宜,以免曲率
变化太大。D 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4.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
称为凸型。 如 图2-30
有:α=2β0 (α为圆曲线转角,β0为缓和曲线角)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1.基本型
基本型是按直线—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
的顺序组合的。 如图2-27 所示。
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
型(A1 = A2 为对称型)或非对称型(A1 ≠ A2 为非 对称型)曲线。
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
之比宜为1∶1∶1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 件:α>2β0 (α为圆曲线转角,β0为缓和曲线角)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hc
h' c
B/2 Bj
hcx
h' cx
i1
i1
' ' hcx
' ' hcx
i1
L2
i0
i1
i1
Lx
Lc
a
i1
L1
i0
b
a
L0
图2-15
绕中线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d B E A
e1
b/2
b/2
K1
B
C
d
R
K2
D
e2
O
图2-16
普通汽车的加宽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设计速度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km/h) 平曲线最 小长度 200 170 140 170 140 100 140 100 70 50 40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公路等级 设计行车速度 (km / h) 高速公路 120 100 80 一级公路 100 80 60 二级公路 80 60 三级公路 40 30 四级公路 20
R2为小圆曲线半径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3.复曲线
(1)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圆曲线R1 —圆曲线R2 —直线
的顺序组合构成。
(2)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回旋线A1 —圆曲线R1 —圆曲
线R2 —回旋线A2-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
III
II
超高过
I
渡
HY
曲 缓和 线
圆曲线
单向横坡
向单 由双向横坡 向横坡过渡
直线
ZH
横 双向
坡
III
II
渡 过 宽 加
I
图2-17
平曲线缓和段
第七节 行车视距
s1
s2
s0=5m-10m
停车视距
图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汽车1 汽车1 汽车2 汽车1 汽车2 汽车2 汽车1
汽车3 汽车1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基线1
切点曲率 半径R1
公切线
回旋线
回旋线
基线
图2-31
复合型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回旋线 回旋线
R1
图2-32
C型
C 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
采用。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缓和段
圆 曲 线
缓和段
图2-11
超高及超高缓和段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hc
h' c
B/2 Bj
hcx
h' cx
i1
i1
' ' hcx
' ' hcx
i1
L2
i0
i1
i1
Lx
Lc
a
i1
L1
i0
b
a
L0
图2-14 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
条件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 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L≤(A1+A2) /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 A1、A 2 —回旋线参数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
以 R2 / R1=1~1/ 3 为宜。
R1为大圆曲线半径 (m),
汽车3
S1
S2
SCS0S3 Nhomakorabea图2-21
超车视距计算示意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α
s
L L
α
s
h
y α
h
Rs
α
Rs
a)
图 2-22 不设回旋线时横净距计算图
a)L>S; b)L<S
b)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α
L′ β M
h2 h1
δ
h
β N
l
α
l
S=MN L=21+S
图 2-23
设回旋线时横净距计算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平曲 1400 1200 1000 1200 1000 700 1000 700 500 350 一般值 线最 小长 度(m) 低限值 200 170 140 170 140 100 140 100 70 50 注:表中的θ角为路线转角值(°),当θ<2°时,按θ=2°
280
40
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 0时的平曲线长度
对于θ≤7 0的小偏角,其长度应大于下表中规定的“一般值”。 当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低限值”。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二、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述几种线形组合形式:
基本型 S型 复曲线 凸型 复合型 C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