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概况:
本单元教材共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
他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以及有关计算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理论的基础,又是比不可少的工具。
教学目标:
1、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
本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课时
课题2:元素 1课时
课题3:离子 2课时
课题4:化学式和化合价 3课时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出相对原子质量。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3、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前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其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点的困难,学生学习比较困难,所
板书设计: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 (原子)=12/1 (某碳原子)(某原子)m m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的总和。
Mr (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 (H 2O )=2Ar(H)+Ar(O)=2×1+16=18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