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统计其临床分布。
结果342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240株(占70.1%),尿液31株(占9.1%),血16株(占4.6%),分泌物14株(占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ICU110株(占32.2%),脑外52株(占15.2%),呼吸内科32株(占9.4%)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4.7%,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仅为8.2%,厄他培南次之,耐药率为10.7%,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1.5%、13.5%、15.2%、16.1%,其余药物中,除环丙沙星(23.4%)外,对头孢唑林、胺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匹美,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在30%以上。
34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25株泛耐药菌株(占7.3%)。
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以ICU、呼吸内科及脑外科为主,耐药性较为严重并存在泛耐药株。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呼吸道和肠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常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及肺外感染,如肠炎、婴儿脑膜炎、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等。
随着临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肺炎克雷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与耐药率明显升高,呈上升趋势。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状况及临床分布,本研究针对2010.10-2011.10间临床分离的342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细菌收集我院2010.10~2011.10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共342株(剔除同一患者7天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二)仪器与试剂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仪,NG鉴定卡,AST-NG药敏卡,VITEK比浊计购自法国Bio-Merieux公司;自制0.45%的生理盐水。
(三)药物种类AST-NG药敏卡带有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胺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匹美,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妥布霉素
(四)培养基细菌培养用中国蓝玫瑰酸琼脂粉,分纯培养用MH琼脂粉,均购自杭州
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二、方法
(一)菌种鉴定细菌分离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悬液与稀释液填充GN/GN-AST中用VITEK-2仪器自动完成细菌鉴定与药敏工作。
(二)数据分析使用Lis系统自带统计软件。
结果
一、标本来源
我院临床分离342株肺炎克雷伯主要来自痰,尿、分泌物、脓液、血、胆汁、脑脊液、腹水、咽拭子、腹透液等十余种标本。
其中痰标本分离出的最多共240株(占70.1%),尿液标本有31株(占9.1%),血标本16株(占4.6%),分泌物标本14株(占4.0%),其余共21株,来自的标本均少于10株,见表1
表1 342株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
来源菌株数%
痰240 70.2
尿31 9.2
血16 4.6
分泌物14 4.1
胆汁11 3.2
脓液9 2.6
其他21 6.1
总计342 100
二、科室分布
342株菌株主要分布在ICU、脑外、肾内等科室,其中ICU分离率最高占32.2%,其次脑外占15.2%,呼吸内科占9.4%,具体分布见表2
表2 342株肺炎克雷伯菌科室分布
科室菌株数%
ICU 110 32.2
脑外科52 15.2
呼吸内科32 9.4
肾内科20 5.8
神经内科17 5
老年病科17 5
其他94 27.4
总计342 100
三、药敏实验结果
342株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显示,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94.7%,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8.3%,厄他培南为11.5%,产ESBL的菌株占30.7%。
具体内容见表3:
四、泛耐药菌株
342株肺炎克雷伯菌株中检出18株泛耐药菌株,占5.3%主要分布在ICU13株(占72.1%),脑外3株(占16.6%),胸外1株(占5.3%),均来自痰标本。
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据了解,它在痰标本所得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物质为菌毛,黏附于呼吸道黏膜,当患者的肺功能受损或支气管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随着临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造成菌群失调,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时导致肺部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对湿热、紫外、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强,在医院环境中生存能力强,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在临床
表3 342株肺炎克雷伯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R I S
氨苄西林94.7 - 5.3
头孢唑啉48.8 1.7 49.5
胺苄西林48.2 4.1 47.7
庆大霉素45 2.3 52.7
氨曲南40.6 - 59.4
呋喃妥因39.5 29.8 30.7
头孢他啶39.2 0.03 60.5
头孢匹美36 - 64
头孢曲松35.4 0.03 64.3
左旋氧氟沙星34.2 1.2 64.6
复方新诺明33.3 - 66.7
环丙沙星23.4 8.2 68.4
头孢替坦16.1 1.5 82.4
哌拉西林15.2 5.5 76.3
妥布霉素13.5 10.8 75.7
阿米卡星11.5 1.1 87.4
厄他培南10.7 0.05 88.8
亚胺培南8.2 1.6 90.1
样本中比率逐年升高,提示临床对院内感染急需控制。
我院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其中痰标本所占比率最高(70.2%),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我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的科室广,主要以ICU为主(32.2%),脑外科(15.2%),呼吸内科(9.4%)较多,据了解,ICU及脑外科患者多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有其特定的因素:原发病严重,长期卧床,瘫痪,颅脑手术,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介入性导管留置时间长,过度营养等,因此建议,对于易感人群应注意加强消毒隔离,保持空气流动畅通,注意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增强抵抗力,以防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交叉传播。
药敏结果显示,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94.7%,这可能与其耐药机制有关。
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是治疗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表中显示呋喃妥因的中介率较高,说明临床可以加大
其用药剂量,使其尽可能变成敏感菌株。
随着近年来临床的广泛使用,耐药性也不断提高。
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匹美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48.8%、35.4%、39.2%、36%,与其他药物相比偏高,符合历史文献报道,这可能与我院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造成抗生素选择压力有关。
本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率为30.7%,而三代头孢菌素是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
ESBLs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内酰胺环,从而使抗生素失活。
通过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产生ESBLs,ESBLs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内酰胺环,从而使抗生素失活。
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之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碳青霉烯类药物是酶的强诱导剂,是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首选药,也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肠杆菌科感染的最可靠的药物。
随着克雷伯菌耐药性增高,产ESBLs菌株增多及碳青霉烯酶的发现,导致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菌株的也增多,给临床治疗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包括严格的消毒、隔离、洗手制度;将ESBLs作为常规检测项目和药敏检测;此外还需调整抗菌谱:减少三代头孢菌素,合理增加四代头孢菌素使用;减少或限制高耐药诱导药(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使用低耐药诱导药(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做到合理用药,以限制ESBLs菌株的产生和播散。